民建保山市委:
您们提出的《关于规划建设临终关怀(安宁疗护、老年康养)医院的建议》提案(第05040003号),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感谢您们对全市老年健康工作的关心关爱以及对我市医疗机构能力提升工作的关注,对卫生健康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安宁疗护理念的引入,旨在通过多学科协作,为患者提供全面的照护,包括身体、心理、社会和精神层面,帮助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能够舒适、安详、有尊严地度过,安详地走过生命最后旅程。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老龄事业与安宁疗护服务发展,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构建包括安宁疗护在内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我省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文件,保山市紧跟国家和省级步伐,通过探索建立安宁疗护试点、强化老年医学科建设、推动医养结合等方式开展了一系列相关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积极探索安宁疗护试点工作。保山市被国家列为第三批安宁疗护试点市(目前云南省共4个试点:昆明、楚雄、红河、保山),隆阳区被列为省级第一批安宁疗护试点县,市级已于2023年制定方案将隆阳区、腾冲市2个县(市、区)和保山市人民医院、保山市中医医院、保山安利医院确定为保山市试点县(市、区)和单位。
(二)有序提升安宁疗护服务内涵。目前全市共有11个医疗机构能够开展安宁疗护服务,主要集中在市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民营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除施甸县人民医院单独设置安宁疗护病区外,其他医疗机构安宁疗护工作均以挂靠形势设置在老年病科、康复科、内科等。全市共有安宁疗护床位69个,开展安宁疗护工作的医务人员合计200余人。自2024年以来,我市医疗机构的安宁疗护工作持续推进,从辖区覆盖方面,安宁疗护工作已经覆盖至全市5个县(市、区)的相关医疗机构;从安宁疗护推进情况来看,各医疗机构均能够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和辖区老年人健康情况不同程度开展安宁疗护及临终关怀工作,全市近两年累计收治并开展安宁疗护服务300余人次。例:市人民医院和市第二人民医院结合医疗资源与患者特点,均组建起一支具有地域适应性的安宁疗护团队,成员包括医生、护士、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多学科专业人员,制定了完善的安宁疗护工作制度和流程,提升改造安宁疗护病房;保山安利医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安宁疗护工作小组,将安宁疗护工作覆盖到院内中医科、重症医学科、急诊医学科,每个科室都设置安宁疗护病床,为有需求的患者及家属提供服务。同时在院外的居家护理服务增设了安宁疗护服务项目,为不愿意到医院安宁疗护病房的患者提供专业的居家安宁疗护服务,初步形成“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的服务网络。
(三)持续开展安宁疗护人才培养。市卫健委组织14名医务人员于2024年参加全国安宁疗护人才能力提升培训,组织50名医务人员参加医养结合人才能力提升培训,组织6名医务人员到云南省老年病医院参加全国老年医学人才培训;各医疗机构均定期组织老年医学科、疼痛科、重症医学科等涉及安宁疗护工作的相关医务人员外出或在线培训,持续提升安宁疗护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不断巩固安宁疗护服务基础。强化老年医学科建设。我市目前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疗机构设立老年医学科共11家,共有医生94人,护士149人,床位329张。通过加强老年医学科建设,为构建特殊慢病管理机制、搭建老年人健康管理平台,积极开展健康干预、用药指导,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有序推动医养结合相关工作。目前全市已实现医养结合服务全覆盖,积极探索多种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全市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机构数(医办养)1家,养老机构设立医疗卫生机构数4家,嵌入式机构数3家。从事医养结合工作的执业(助理)医师25名,注册护士43名,康复治疗师4名,医疗护理员6名。另全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比例达100%,开通了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转诊绿色通道。截止目前我市已创建隆阳区和腾冲市两个医养结合示范县(市、区),医养结合示范机构2个,医养结合优质服务单位4个;大力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全市已有113个医疗机构创建成为保山市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有效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2024年,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65%以上。积极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签约33.34万人,签约率达97.45%,履约33.23万人,履约率99.66%。
二、存在困难问题
(一)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当前设有安宁疗护专业的国内医科大学数量较少,各医疗机构的从事安宁疗护工作的医务人员主要分散在老年医学科、重症科、疼痛科、肿瘤科、麻醉科等,相关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依靠将医务人员外送开展短期培训,缺乏专业培训体系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安宁疗护涉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个领域,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人才短缺不仅影响了安宁疗护服务质量,也制约了安宁疗护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
(二)政策支持力度需要进一步提高。虽然我市在一些县(市、区)和机构开展了安宁疗护试点工作,但普遍反映政策支持力度仍然不足。一是目前国家尚无统一的安宁疗护准入标准、法律法规和质量评价体系等;二是安宁疗护保障机制尚不健全,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安宁疗护保险制度,保山市也还没有制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安宁疗护服务过程中只有针对患者身体方面的治疗可给予医保报销,而心理疏导、非药物治疗、社会支持等主要服务项目还未纳入报销体系,导致安宁疗护病房运转困难,患者家庭经济负担较重。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加强机制建设,积极推动将临终关怀纳入保山“十五五”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特别是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规划中。《“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安宁疗护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明确支持临终关怀(安宁疗护)服务发展,推动医疗与养老服务结合。将临终关怀纳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内容,推动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充分知情、自愿选择”的原则开展安宁疗护服务。支持社区和居家安宁疗护服务发展,建立机构、社区和居家相衔接的安宁疗护服务机制。我们将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资金投入,协调民政、医保、财政、发改等部门,强化服务,形成部门间联动推进工作机制联合,制定政策,建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居家养老服务机构间的合作机制,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医疗、康复和护理服务,加大对安宁疗护工作的推进力度。
(二)进一步落实医养结合,促进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资源有效配置利用,为安宁疗护工作提供服务基础。民政部门持续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和其他养老服务组织,扶持社会力量提供公益性养老服务。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养老服务。降低门槛,简化程序,大力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我们也将积极协调民政部门推进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康复机构,支持床位多、规模大的养老机构按相关规定增设医疗机构等,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增设养老服务床位。通过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等方式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建立临终关怀分级服务体系,督促加强二级、三级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合作,实现技术、人才、设备等资源的共享与下沉,通过远程医疗、双向转诊等形式,畅通绿色通道,为患者提供上下贯通、连续整合的安宁疗护服务,提升区域整体服务能力,确保患者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都能享受到同质化的优质服务。同时,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三)进一步夯实基层医疗,不断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的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安宁疗护服务链条。切实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医疗康复功能建设,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做实做深家庭医生签约,为患常见病、慢性病的老年人开展跟踪随访服务,为失智失能、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家庭出诊、康复保健、家庭护理等上门服务。支持和鼓励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动安宁疗护工作,开设临终关怀门诊或病床。设置临终关怀科和临终关怀病区,配置相应专业医务人员和相关设施,鼓励和支持乡村医护人员发挥专业特长,为农村居家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上门护理服务,或者对其家庭成员进行护理指导。构建以社区为基础、以居家为单位、以医院为支撑的安宁疗护服务,促进安宁疗护服务回归社区和家庭。
(四)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建设一支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安宁疗护工作队伍。鼓励医护人员开展安宁疗护相关的科研项目,提升安宁疗护技术服务水平,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模式。加强与医学院校的合作,开展安宁疗护教学工作,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积极构建社会支持体系,鼓励志愿者参与安宁疗护服务,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志愿服务,共同营造充满爱与关怀的安宁疗护社会支持环境。
(五)进一步加强倡导宣传,积极推进群众对安宁疗护工作的认识和认可。在日常工作中,正面宣传安宁疗护工作对临终患者和社会的积极作用,推动临终关怀服务成为有效需求,成为临终患者的重要选择。将临终关怀与“消极等死”“放弃治疗”“安乐死”等观念区别开来,引导社会正确看待“生死”,帮助人们增加对死亡规律和生命质量的认识,推广优逝理念,倡导国民自愿接受安宁疗护,营造文明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