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9130195-9/20250710-00013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公开目录
  • 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日期
  • 2025-07-10
  • 文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保山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政协保山市五届四次会议第05040055号提案答复的函

刘萍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医疗应急体系建设的建议》(第05040055号),已交我委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委始终将医疗应急体系建设作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关键环节,结合提案建议内容,持续推进相关工作。

一、医疗应急体系逐步健全

保山市持续聚焦公共卫生安全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建设,医疗应急体系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并逐步走向健全。一是充实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市卫生健康委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市直各单位主要领导和委机关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医疗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单位和科室职责,建立了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同时,设立了综合协调组,实现对医疗应急资源的统一指挥调度和信息共享,提高了应急指挥的科学性和高效性。二是加强部门协作。加强与应急、公安、交通、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了信息通报、资源共享、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形成了工作合力。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各部门能够迅速响应,协同作战,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医疗救治、交通管制、物资保障等工作。三是完善应急预案。修订下发了《保山市重特大地震灾害卫生应急救援工作方案》《保山市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等一系列专项方案和预案,明确了应急响应的级别、流程和措施。2024年9月印发了《保山市卫生应急手册》进一步规范了医疗应急救援工作。

二、应急救援网络持续完善

2023年初,保山市政府根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办公室关于印发云南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院前急救体系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等相关要求,在保山市人民医院建设保山市院前急救统一调度指挥中心,实现全市院前急救统一调度。目前全市有70个医疗机构95辆救护车纳入全市院前急救体系统一调度,通过全市统一调度,实现了“五统一”,有效缩短了院前急救覆盖面半径,救护车平均达到现场时间由约50分钟缩短到平均17分钟达到救治现场,同时提高了服务效率,推动院前院内急救衔接,实现了全市院前急救信息资源共享。一是统筹调度急救资源。统一院前急救呼号(120),院前急救统一调度后在市内任何地点拨打120急救电话,均由市级调度中心统一接听,改变了在各县(市、区)域内打急救电话只能接入当地县医院,不利于就近救治和统一协调的状况,直接由市级统一接听急救电话、统筹调度急救资源,保证了院前急救的及时性。二是充分利用院前救护资源。统一院前急救车辆调度,实现了市、县、乡三级院前急救统一调度。实现了患者呼叫120得到就近车辆救治,避免院前救护资源浪费,提高救治效率,实现了院前人员、车辆等急救资源“能聚能散”,提高应对重大应急事件能力,缓解急救资源局部紧张的问题。三是统一院前急救流程标准。各县(市、区)自行调度时没有统一的救治标准和规范,都是自行救治,统一调度后保山市人民医院组织全市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开展了三期培训,对如何进行现场救治、伤情评估、转运要求、救治规范进行培训并规范执行,统一院前急救流程标准,提高了救治效率。四是规范院前急救病历。统一院前急救病历规范,启用了车载电子病历系统,规范了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病历书写要求和书写内容规范,实现病历内容、记录时间及存档管理按照规范开展,改变以往各医院没有规范院前急救病历书写、记录内容不统一,纸质病历不便于规范存档,存在医疗安全和纠纷隐患情况,确保了规范救治和事后可查、可追溯。五是统一院前急救质量管理。原来各县(市、区)没有规范开展院前急救质量控制工作,由保山市人民医院定期组织急救专家开展质量控制工作,利用不良事件报告情况、病历记录内容、车载监控等对运行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把发生过的问题进行通报,对存在问题如何改进解决提升进行通报,不断提升救治质量,有效提升了院前急救工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三、救援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不断强化专业能力建设,打造高素质救援队伍,建立专业人才梯队,制定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定期组织跨部门实战演练,提升队伍快速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一是健全应急救援队伍。健全医学救援、传染病防控、突发中毒、卫生监督、心理干预、应急采血6类74支不同领域专业化的医疗应急救援队伍,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情况,对队伍及时进行调整,调整充实应急救援队员912人。二是加强应急队伍培训。定期开展以急救中心、急救站、医院急诊科(室)为主体的急救反应和应急救治能力培训,同时加强基层应急人员的培训,提高队伍的应急救援能力和实战水平。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医疗应急救援,建立志愿者队伍,加强志愿者的培训和管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医疗应急救援中的作用。三是积极开展应急演练。定期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强化各级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检验各医疗卫生单位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及灾后传染病疫情处置能力,通过实战化模拟,卫生应急队伍在伤员转运、多学科联合救治、灾后公共卫生风险防控等环节的处置效率显著提高,有效提升各医疗卫生单位间的协同作战能力,提升应急反应速度和医疗卫生救援水平。

四、物资储备保障能力提升

保山市卫生健康委积极扛牢社会责任,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管理机制,强化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提升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一是强化物资储备。目前,市县区医疗卫生单位共储备消杀、防疫、救治等应急物资15类38种1100640件(套、个),储备其他各类应急物资4万件(套、个),年内轮换储备物资4种7800件(套、个),能够基本满足日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的需要。二是加强物资管理。各医疗机构应急物资按照仓储管理制度进行库存管理,并定期组织检验或轮换,保证应急物资质量完好,随时可用。严格按照科学的储备物资调用顺序,统一调配应急物资,保障物资第一时间出库并能送达,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专物专用、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保证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提供应有效应急物资。三是强化监督检查。组织开展全市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基本现状调查和督查工作,督促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严格落实卫生应急物资储备、采购、领用、补充、更新制度,做细做实应急救援物资工作台账,确保全市卫生应急物资满足应急处置工作需要。

五、监测预警与信息支撑强化

市卫生健康委不断完善应急救援信息支撑体系,强化监测预警,提高应急救援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一是严格落实监测报告主体责任。明确各级医疗机构为监测报告主体,疾控中心及哨点医院加强监测预警,持续做好疫情、食源性疾病等突发应急事件的监测、报告,按要求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处置。二是加强应急值班值守工作。严格落实领导带班、24小时值班制度,按照信息报送“首报要及时、续报要全面、核报要准确”的要求,切实做好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工作,确保一旦发生突发情况,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报告,快速高效处置。三是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与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更加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医疗应急信息共享平台,加快智慧医疗建设,推进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实现医疗应急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实现应急救援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协同应用。

五、提高公众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一是加强急救知识宣传普及。广泛、持续、精准地开展公众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是核心起点。通过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利用线上线下多元渠道,系统传授心肺复苏(CPR)、创伤止血、气道异物梗阻处理(海姆立克法)、常见急症识别等核心技能。重点在于降低学习门槛、强调实操演练、提升公众在危急时刻“敢救、会救”的信心和能力,让“黄金救援时间”掌握在“第一目击者”手中。二是完善AED使用管理。一方面,确保全市230个AED设置科学规划、加密布点,优先覆盖交通枢纽、大型商超、体育场馆、学校等人流密集区域,形成有效覆盖网络。另一方面,强化AED的规范化管理至关重要,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实现设备状态实时监控(电量、电极片有效期)、精准定位和一键导航;配套清晰、简洁的操作指引和语音提示;落实定期巡检与维护保养责任主体;更重要的是,将AED操作培训深度融入公众急救课程,确保公众不仅“找得到”,更能“用得上”、“用得好”。三是壮大应急救护志愿服务。专业的应急救护志愿者是社区应急响应的宝贵力量。应大力招募、系统培训并有效组织志愿者,建立覆盖城乡的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队。通过提供持续、进阶的专业复训,确保其技能常新;明确其在突发事件中的角色定位与响应流程;探索建立激励机制和必要的保障措施,提升其参与积极性和行动安全感。同时,鼓励志愿者成为社区急救知识普及的“种子讲师”和AED设备的“守护者”,形成“培训-实践-推广”的良性循环,显著提升基层应急响应的速度和覆盖面。

虽然在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各单位重视力度不够、队伍专业能力不强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国家、省、市制定的各类灾害应对措施,进一步健全卫生健康系统医疗应急处置的体系建设,提升各单位在应对突发事件上的医疗救援能力,同时,结合你们提出的建议,进一步优化医疗应急流程,提升信息化水平争分夺秒,以最快速度进行医疗救援。

感谢你们对医疗应急工作的关注和对卫生健康事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