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处处需要爱,爱,无处不在。它也许是沙漠里的一泓清泉;是枯树的一片新绿;是生病时的一声问候;是夜空中一颗颗闪耀点缀的星星……当然,爱心需要传递,但传递的不只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过程的享受。
和万友,1998年入警,他把自己的满腔热血毫无保留的投入到了公安事业中,一干就是二十年。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在大厦和田垄之间,和万友选择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苦思冥想,在泥土和贫穷中带领村民一路前行。
作为一名基层责任区民警,他积极结合乡村民情、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民风民俗等实际,深入到里嘎村中去开展大走访,及时熟悉辖区情况,认真了解实际情况,掌握群众所需所盼。在平时的工作中他始终秉持着“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他心系百姓,把百姓的幸福当作自己工作的航标,自从到了里嘎村以来,和万友主动作为,制定群众工作计划,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把户口清理、化解矛盾纠纷、重点人员走访当成第一步的工作重点。
「 和群众交朋友」
初入里嘎村,崎岖蜿蜒的山路和淳朴的里嘎村民给和万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旧的村落、落后的基础设施和村民们对脱贫致富的向往让和万友觉得肩上的责任十分沉重。
起初,这个来自丽江的高大中年人总是拿着笔记本挨家挨户走访。为了迅速消除陌生,尽快融入到群众中。他积极了解村民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听取群众对发展本村经济的意见和建议。过一段时间后,他又会返回再次确认每一户的实际困难,进一步了解群众真正想什么、盼什么,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明晰今后的工作思路。渐渐地,里嘎村民和驻村工作队已经无话不谈。大多数时候,党的思想理论和精准扶贫政策就是以拉家常的形式深深融入到群众心中,全村群众投身精准扶贫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
「 群众心中的“大善人”」
位于里嘎村石板小组的陈加保家是深度贫困户,陈加保夫妻二人带有残疾,一家三口住在类似于帐篷的一间窝棚里,住房条件特别差。而且他家连电视都没有,生活条件艰苦。和万友和驻村队员在了解到他家的基本情况后,主动向村委会申请,为他家办理了低保,生活有了保障。和万友主动到他家劝说让其易地搬迁,通过多次入户做工作,最后成功的让陈加保同意搬迁,极大地解决了他家的住房问题。
里嘎村白石头小组李元发家是里嘎村路程最远的一家,通往他家的路泥泞不堪,家里有一个60多岁的老母亲与其相依为命,40多岁的李元发至今还未娶妻,家里住房条件特别差。村委会多次到他家谈话,让他易地搬迁,他家坚决抵制不搬,村委会都放弃去劝说李元发了。村主任还开玩笑地对和万友说:“如果你能说服李元发家搬迁,那就算你厉害。”后来,和万友和驻村队员苦口婆心地到李元发家劝说,经过无数次地动员,李元发家同意了搬迁到施甸县城,村主任对和万友竖起了大拇指。和万友在得知县上有中华小蜜蜂这一养殖项目后,主动申请,里嘎村分配到了100箱至贫困户手中,和万友还叫李元发做管理员,让他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也提高了他的积极性。让和万友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就是里嘎村转山田小组的吴正黎,吴正黎的妻子离家出走,只有一个8岁的儿子与他相依为命。他家没有住房,他的大哥好心分给他一间房住,年纪轻轻的他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只知道天天酗酒,对儿子不管不顾,他的儿子都要步行5公里到学校上学,独自一人特别危险。和万友和驻村队员多次对其谈心,劝说让其易地搬迁,吴正黎死活不同意,后来弄的驻村队员都没办法了,只能对其严厉批评教育,让他每个星期五都要来村委会报到,这么做的目的除了要劝说他意外其实是为了让他来接儿子回家。和万友想了好多办法,也自己给予了吴正黎一些物质上的资助。现在吴正黎酒也基本上不喝了,在山上为村民打工,每个星期都去接送孩子,后来也同意易地搬迁了。吴正黎的转变让和万友对自己的扶贫工作有了更大的信心。
作为一名基层民警,和万友严格要求自己,以身示范,甘做表率,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视群众为亲人,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他一直在坚守,坚守着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他一直在坚守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