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市:打造特色“口袋”公园 彰显地域文化与生态之美
近年来,腾冲市在城乡绿化美化建设工作中,通过改造升级闲置绿地,美化绿化城市“边角料”,打造绿化花境小品等,成功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口袋”公园,不仅满足群众休闲娱乐需求,也从不同侧面展现着腾冲的历史风貌和人文特色。
在土陶公园改造项目过程中,腾冲市注重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充分挖掘并融入本地的陶艺文化。公园内的景观布局巧妙,设有游道、小广场、陶艺小品以及陶艺文化墙等功能设施,让人们在休闲游玩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在绿化打造方面,坚持“见缝增绿”的原则,将常绿植物与色叶植物进行精心搭配,形成色彩斑斓的丰富景观,通过选取香樟、山茶等本地特色树种,在展示陶艺文化的同时,充分体现腾冲植物多样性的地域特色。
此外,腾冲市还充分利用发挥好藤编文化,利用闲置空地打造特色藤编文化公园,设置藤编小品、藤编文化墙等主题元素。绿化种植上以香樟、榕树、茶花为主,搭配杜鹃、红继木、月季等开花色叶植被,层次丰富,色彩变化明显,景观亮点突出。藤编元素与植物的巧妙搭配,苗木种植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形成了一步一景、独具地域特色风格的新地标,成为腾冲市的亮丽风景线。
在设计、新改建“口袋公园”中,腾冲市坚持“一园一特色”设计理念,积极探索实用性和城市功能的和谐交织,打造城市新景观节点,通过做好绿化苗木配置种植,完善基础设施,让居民“走得进、坐得下、玩得开”,尽享城市方寸之美。
“前两天听朋友说了这个土陶公园,今天特地散步来看了一下,感到非常喜欢,因为这个土陶公园不仅融合了我们腾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陶的文化,而且还栽种了很多的应季的花草,土陶和应季的这些花草树木融合得非常好,非常适合来散步和放松。”正在土陶公园散步的一位市民说。
据了解,未来,腾冲市会继续致力于城乡绿化美化工作,挖掘资源、体现特色,打造更多独具魅力的公共休闲空间。(腾冲市专项办供稿)
隆阳区:亲子家庭走进博物馆 文化馆 图书馆 开启知识之窗
近日,隆阳区妇女联合会与兰城街道携手开展亲子家庭走进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研学活动。参与此次活动的包括“爱暖万家”公益项目下的17户亲子家庭以及街道内的其他家庭,共计40余户。
在市博物馆,家长和孩子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参观了《古道明珠璀璨保山(通史展)》《抗战中的保山》《畅游保山展》《民族民俗文化展》《高黎贡山人类与环境展》五个特色固定展览及两个临时展览。倾听了关于保山哀牢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抗战中的保山以及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等知识讲解,从而近距离地接触和体验家乡的历史文化,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文化自信。
在市文化馆,参观了保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和暑期美术培训成果展,了解了永子围棋、南红玛瑙制作、甲马画、金鸡彩陶等保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大家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市图书馆副馆长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图书馆的规模、馆藏、设施、开展活动等情况,带领大家参观了阅览室,让孩子们感受知识的力量,领略书香氛围。鼓励大家让阅读成为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并欢迎各位同学、家长走进图书馆、利用好图书馆资源。
区妇联工作人员、儿童文学作家兰梦醒老师以绘本《公主怎么挖鼻屎》为例,为大家呈现了一场亲子阅读实操示范。兰老师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生动的讲解,引导孩子们进入故事世界,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小习惯;并向家长解释了阅读过程中的设计意图,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指导。
通过此次研学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对他们进行了思想教育,激发了他们对阅读和学习的热爱,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保山历史文化及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使命感。(隆阳区专项办供稿)
施甸县:【关爱留守儿童】施甸县23名困境留守儿童顺利就读保山市汉营润泽学校
9月1日上午,施甸县统一组织来自姚关、旧城、太平、何元、老麦5个乡镇的23名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父母因病因残无力监护的困境留守儿童赴保山市汉营润泽学校上学。
这23名学生在施甸县民政局、教育体育局相关工作人员,涉及乡镇的中心学校各一名教师以及部分学生监护人的全程陪同下,从施甸县电影院广场统一乘车前往保山润泽学校报到。
来自何元乡大坡脚村莽城寨二组的学生段光侣,在监护人姑妈段彩丽的陪同下,完成了在保山润泽学校的注册登记。
“我送侄儿子来读书,他爸爸已经不在了,妈妈也离家出走,在家里还有一个爷爷,我就是他的监护人、是他的姑妈,把他送到这里读书后,我就在家里面做我的农业生产,能够减轻家里面的一些负担,保山润泽学校就是这些困境留守儿童家庭的第二个家。”段彩丽说。
据了解,保山市汉营润泽学校是云南省第一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全寄宿小班化留守特困儿童关爱保护示范性学校。在参观了保山润泽学校校园环境,了解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后,段光侣心里充满了欢喜,同时也充满了希望。
“我在家里和爷爷生活,姑妈回家来照顾我们,我今天来这所学校看了,环境非常好,我也非常喜欢这所学校。来这所学校也可以帮家里减轻一点负担,我以后要好好读书、努力学习。”段光侣说。(施甸县专项办供稿)
龙陵县:逐“绿”前行 以林长制促“林长治”
以“林”谋兴、以“长”统林、以“制”持久。近年来,龙陵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扣“以林长制促‘林长治’”这条主线,做深做实“增绿、护绿、管绿、用绿、活绿”五篇文章,推动“绿水青山”逐步向“金山银山”转化,以增加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逐“绿”前行,向“美”进发,聚“绿”推进“美丽龙陵”建设。
“增绿”上扩面提质,厚植生态底色。龙陵县围绕“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和“见缝插绿、植绿添绿”思路,依托国土绿化、退耕还林、义务植树等生态修复工程,以推进城镇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水域林湿化、村镇林果化、地域全绿化、国土生态化为重点,按照“四定双包”(定时间、定地点、定单位、定任务,包成活、包管护)要求抓实城乡造林绿化,持续实施山头戴“绿帽”、山腰披“绿衣”、山脚穿“绿靴”的生态修复工程,增绿扩面提质,厚植生态底色。全县被评为国家(省)级“森林乡村”35个。龙陵县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云南省生态文明县”“云南省园林县城”等多项称号。
“护绿”上齐抓共管,共护绿水青山。龙陵县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紧盯“护绿”重点,突出在细化职责任务、常态化巡林、严守生态红线、严格监督的“两化两严”上抓落实,形成“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制订《龙陵县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实施方案》。设立县、乡、村三级林长281名,划区定责293个,建立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护绿”体系,明确和细化各级相关责任区职责、任务,以“制”定“责”。立足实际出台县级林长巡林工作方案、县级林长巡林工作制度(试行)及护林员巡护制度等,严格执行巡护相关规定,以“巡”护“林”,从源头上加强“护绿”。目前全县共选聘1138名护林员守护334.74万亩森林。龙陵县严格落实国家有关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各项要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598.29平方千米,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21.42%。将“红线”落在龙陵大地上,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严格执行县林长制工作督察制度(试行),适时开展督察,把督察工作贯穿于林长制工作全过程,达到以“督”促“干”的效果。
“管绿”上出招见效,严格生态保护。龙陵县围绕“精细化管理、出招见效”思路,从“细”处入手发力,进一步在推深做实责任清单制、责任管理制、协同联动制上抓好生态资源保护,做到上下无缝对接、点面全盘推进,形成“一条龙”管绿责任链条。认真梳理各级林长的工作任务清单和责任区工作清单,明确以森林草原防灭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草原湿地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林草产业发展及草原湿地监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等为重点的管护内容,以“清单”细化任务,以“清单”促责任落实。全县湿地认定率、湿地保护率和自然湿地保护率分别达70%、52%和55%。目前全县未发生森林病虫害、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等情况,连续8年实现无重特大森林火灾发生。16名县级林长和34家成员单位划区定责到乡镇、保护区及林场,做到林有人管、事有人做、责有人担。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整合政法、林草、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力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清单”明确内容进行督促检查,对各种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进行打击,变单一部门唱“独角戏”为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大合唱”。2020年以来,全县发现新物种2种。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县记录“在册”的维管束植物、陆生脊椎动物分别达2622种和706种,分别比2006年前增长了5.1%、51.17%。通过推行这些“管绿”措施,全县生态资源得到极大丰富和有效保护。
“用绿”上接续发力,产业步步生花。龙陵县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加快产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探索走好“传统产业+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新路,把发展壮大生态、经济兼容产业融入建设绿水青山全过程,把发展壮大生态经济兼容产业融入建设绿水青山全过程,持续用“绿”赋能产业提质增效。到2023年,全县核桃、澳洲坚果、糯橄榄和草果的发展规模分别达41万亩、3.88万亩、3万亩和5.2万亩,产值分别达1.7亿元、1.24亿元、0.15亿元和2.14亿元;全县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石斛生态产业发展模式,2023年末石斛种植规模达4.25万亩,实现石斛全产业链总产值75亿元。
“活绿”上延链强链,“链”出新活力。龙陵县紧扣“在延链、强链中再造产业动能”的思路,依托资源优势,优化生态产业发展格局,走活“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一盘棋,念活“山”字经,做实“绿”文章,在林下“淘金”,在地上“掘金”。以巩固林业传统生态产业、壮大林业新兴生态产业为发力点,不断丰富生态产品文化价值、提升生态产品质量。培育和打造种植、生产、加工等林业龙头企业,聚力打造集标准种植、产品研发、精深加工、品牌运营为一体的生态产业全产业链条。落实“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要求,依托“公司(合作)+基地+农户+互联网”发展模式,深挖林业生态产品线上、线下市场潜力,做实产品“延链”文章,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2023年全县实现林业产值32.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26.3亿元,第二产业5.4亿元,第三产业1.2亿元。(龙陵县专项办供稿)
昌宁县: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走进昌宁县田园镇四角田村小龙潭村民小组,宽敞的水泥路干净整洁,道路两旁的黄金菊开得正盛,地里的玉米长势喜人。
“通过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每家每户每天抽出20多分钟来打扫卫生、栽植绿化树,环境卫生得到改善,我们的生活非常舒适。”村民穆子学正在家门口打扫卫生、修剪绿植。
田园镇以抓好垃圾源头减量、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工作为切入点,对四角田村7个村民小组进行污水治理和人居环境提升,持续推进“低成本、易管护、可持续、效果好”的治理模式,规范处置清运垃圾,探索建立垃圾收集处置模式,同时立足镇情、村情,根据山区与坝区、新村与老村、集中与分散等特点,以源头减量、排放达标、资源化利用为导向,突出治理重点,坚持建管并重,稳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我们依托‘以工代赈’项目,由群众自主进行人居环境整治,验收合格后,给每户发放不超过3000元的补助。”四角田村党总支书记段宏燃介绍,目前,在小龙潭村民小组完成15户,下一步将在全村推广实施。
“美化绿化我们自己做,喜欢什么花就种什么花,政府还补给我们工钱。现在,不论走到哪一家,都是干干净净的,我们乡村的环境越来越美,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田园镇四角田村小龙潭村民小组村民穆子悦笑着说。
近年来,保山市昌宁县田园镇四角田村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持续发力,通过实施“以工代赈”项目,着力改善乡村环境卫生和乡村风貌,有效激发村民自治内生动力。
田园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继续发挥“以工代赈”项目在提升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群众以劳换酬、激发增收致富内生动力等方面的重大作用,以党员干部带头,村保洁员、村民小组长、群众共同参与为主线,以更细致的“小举措”撬动人居环境“大治理”,加快补齐人居环境“短板”,绘就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昌宁县专项办供稿)
【简讯】
昌宁县:9月1日,昌宁县绿康食品配送中心全面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营,为打通昌宁蔬菜产业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米”搭建起了新的桥梁。昌宁县绿康食品配送中心依托现有闲置厂房,引进企业实施项目建设。该项目选址于昌宁产业园区田园片区(原新澳泰厂区),概算总投资6000万元,改造标准化厂房1幢6048平方米。主要建设蔬菜分拣中心、肉类分割车间、食材加工车间、冷藏冷冻库、办公用房等;购置冷藏运输车辆30余辆,蔬菜运输车辆20余辆。项目达产后,每年预计实现产值11200万元以上、税收200万元以上,提供就业岗位150个左右。该项目于2024年7月22日正式签约,历时40天完成了全部改造及建设内容,目前已具备全面投运的条件。项目建设过程中,昌宁县始终急企业之所急、解企业之所忧,成立工作专班为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和保障,为项目高效推进并顺利投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昌宁县专项办供稿)
施甸县:8月28日至29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未成年人保护以及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探索施甸县关爱青少年儿童工作新路径,邀请市委市直机关工委相关专家莅施开展社会工作者业务培训和儿童赋能小组活动。县委有关领导出席活动。培训课上,授课老师通过游戏“破冰行动”“雨天协奏曲”让参与学员放松心情,消除紧张和陌生感,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讨论中,授课老师让学员写出自己内心的希望和需求。此次培训不仅让学员轻松理解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还激发了他们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热情。引导学员们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学习如何更好地认识自我、管理压力,并塑造积极的价值观。此外,培训还开展了施甸县青少年、儿童关爱专家聘任仪式。(施甸县专项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