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9130195-9/20240918-00001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公开目录
  • 爱国卫生运动、健康云南行动
  • 发布日期
  • 2024-09-18
  • 文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专报第31期保山市推进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工作情况专报

隆阳区:打造绿美乡村示范点 绘制“彝”居环境新蓝图

近日,隆阳区芒宽乡打郎村落实“千万工程”,协调多方资源力量,以龙洞坡自然村为试点,打造绿美乡村人居环境,在全乡15村评比中荣获第一名,成为绿美彝族村优秀示范点。

征求群众意见 提前规划布局。打郎村将龙洞坡自然村划分为5个片区小组,每组单独召开会议分析,充分听取群众想法,共同研究、设计绿美村庄改造思路。从墙体文化、寨路绿植、庭院整治等多方面为切入点,围绕“扫干净、理清秀、绿起来”的理念,各小组自由发挥创意,形成不同方案。

统筹村级力量 用好本地人才。根据绿美行动方案,成立绘画、绿植、砖混、机械、综合后勤5个项目组,从材料采购、运输、落地实施到后勤保障,全流程无缝对接,高效推进绿美行动。充分运用本地优秀人才,以村级层面号召、动员打郎村的青年美术毕业生、老师、经验丰富的工匠达人等共同参与村庄建设,开展以墙体绘画、砖混基建打造为核心的绿美行动,切实用好本土人才资源。村“两委”及工作队展露自身本领,化身成为重型机械操作师、庭院砌砖达人、墙体美术绘画助理,既分工又合作,彰显使命担当。

强化民族特色 取材因地置宜。墙体文化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彝族图腾、彝族乐器、民族舞蹈、特色产业等诸多元素,精选老物件、传统彝族服饰等照片,制作“岁月中的历史”墙体版块,展示彝族人家的文化风貌、历史变迁。利用修理厂捐赠的废旧轮胎制作花盆、彩绘装饰品。拉动企业赞助低成本购入300多棵树苗,寨内绿化道路长达3公里。驻村工作队帮助协调石材,村民自发从外乡帮忙运输,共同打造“青树之约”休息区。通过实地走访勘察,龙洞坡寨名碑石选自打郎村深山之中,雕刻好的碑石矗立于龙洞坡村口,重达15吨,呈招手欢迎姿势,字“龙洞坡欢迎您”,展现出打郎村群众敦厚朴实的热情。

责任落实到户 建立长效机制。发挥“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作用,砖混项目组为每家每院打造入户“小菜园花台”,花草树木、蔬菜水果由群众自由种植,实行门前花台绿植“包设计、包种植、包养护”制度。由群众监督,村级审查,每季度在各小组群通报评比结果,对种养护优秀者给予盆栽绿植、各类种子等奖励,以点带面形成示范作用。通过多种方式提升群众人居环境保护意识,形成长效机制,实现绿美乡村可持续发展。隆阳区专项办供稿)

施甸县:道路铺油增颜值 为民办事传真情

近日,施甸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着眼于县城道路补短板工作,对城区部分主干道路进行沥青铺设,将原来的坑洼积水路面变成了崭新的柏油路,提升了县城“颜值”,极大地改善了群众出行条件。

在施工现场,刚刚从工程车上翻滚而下的沥青拌合料冒着热气,工人们将成堆的沥青料均匀地摊铺在路面上,运料的货车、碾压机来回穿梭,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为解决道路行路难问题,施甸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全县坑洼路段整治列入重要实事之一,通过路面提升改造,提升美丽县城整体形象,给广大群众提供了一个宽敞、整洁、安全的通行环境。

道路项目于9月8日正式启动实施,截至目前,施甸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已对全县33个点位路面进行开挖破除、路基修补、重新铺油,共铺设约240平方米,铺设柏油62.5吨。施甸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张妮介绍。

下一步,施甸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聚力推进美丽县城建设,围绕市政基础设施维护维修,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为目标,全方位改造提升县城形象,持续从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入手,积极为民排忧解难,建设宜居和美乡村,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施甸县专项办供稿)

龙陵县:“内外兼修”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近年来,平达乡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核心,活学活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立足乡情实际,发展特色产业,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以绣花功夫绘就了和美乡村幸福底色。

塑和美之“形”,村容村貌美。一墙一文化,一墙一风景,自2022年以来,平达乡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一村一示范”建设为契机,将人居环境整治、基层治理、乡土民俗融入和美乡村建设,通过实施“微改造”,就地取材提升乡村“颜值”。

曾经的平达村大寨自然村,垃圾乱扔、污水直排、管网私拉时有发生,环境差、治理难。后经过村“两委”动员,党员带头,群众积极参与,投工投劳改善环境,现在的大寨自然村道路宽畅,环境整洁,群众捐赠的老旧农具上墙,打造了农耕文化展示区和丰富多彩的墙体彩绘,蕴含平达非遗文化、乡愁记忆与新时代文化底蕴,融入了当地特色文化与人文风采,刷新了乡村“颜值”“墙”色添“彩”。

乡村振兴赋能,环境改善提升。平达乡始终坚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乡村文化振兴展示带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安庆村下陆根将民俗文化、家训家规融入村庄改造,在潜移默化中发挥教育引导作用;平安村张家坡三治广场成为法治建设窗口,融入群众生产生活。一幅幅和美乡村画卷让昔日乡村旧景,成为乡村记忆保留有效载体和乡村文明新形象宣传阵地。

铸和美之“魂”,乡村文化美。平达乡作为民间艺术之乡,本土文化丰富,文艺项目多彩,传统文化活动有舞龙、打跳、嘟哒哒、山歌对唱、射弩、打陀螺以及“平达圆子话”等,形式多样,覆盖面广,群众参与度高。更有已举办30多年的春节文体活动周以及阔时节、民俗文化活动等传统文化活动,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交融交汇,群众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文化底蕴更加深厚。

载体有创新,文化有传承。平达乡不仅常态化、持续化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更以载体创新为突破口,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新鲜血液”。通过开展村“BA”篮球联赛、“绿美平达 和谐平安”迷你趣跑马拉松、拔河、门球及钓鱼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形成集文化传播、经济发展与社会动员为一体的乡村多维度协同发展格局。

壮和美之“骨”,富民产业美。建设和美乡村,绿色产业先行。平达乡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和美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立足资源禀赋,做强特色产业,通过产业留人,激发乡村活力。在安乐村勐连茶叶庄园,满山茶叶碧绿连片。茶叶采摘期,庄园聘用本地茶农就业1万余人次,增收100余万元。结合茶园风光,围绕“可游览、可观光、可研学、可吃住”的高端茶旅融合建设目标,还筹建了“茶产业+”民宿、观光栈道、生态茶园、茶文化体验、民俗活动等融为一体的茶旅融合庄园,进一步推动茶旅产业发展。

为做好绿色产业,平达乡依托茶资源优势,融合新老产业,在小河村100余亩茶山上种植仿野生紫皮石斛,形成共存共生共养“三共”产业培育模式,打造了立体式生态产业发展,带动20余户农户每人每年增收7000余元。庭院“小美”助力乡村“大美”,随着石斛花卉产业的快速发展,平达乡积极动员群众用活庭院“方寸地”。栽种石斛花卉不仅美化了庭院,还增加了群众收入。“我们基本每家每户都种植着石斛花卉,好看又好卖,也不用费力打理!大家都觉得很不错!”张家坡小组长郭家顺说道。

如今的平达,有山有水、有形有魂、有色有景、有韵有质、各美其美、美美融合,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龙陵县专项办供稿)

腾冲市:“开学季”校园安全检查 护航师生保驾前行

近日,芒棒镇综治办、安监站、派出所、市场监管所、芒棒镇中心学校等相关部门,成立联合检查小组,在辖区内开展了开学季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专项检查行动。

工作人员先后到学校教学楼、办公楼、住宿楼、食堂等区域,对校园内部安全防范措施、食品安全、消防器材、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疏散指示标志等进行检查。检查过程中,专项检查行动小组认真查看了各学校的安全台账、安保措施、消防设施、体育器材、食堂规范化建设情况以及教室和宿舍的卫生情况。此次专项检查行动共检查中小学14所,发现3个问题,但无安全较大风险,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学校负责人进行反馈,并当场提出整改意见,要求学校立行整改。

通过此次联合检查,进一步增强了各学校的安全管理意识,促进各学校落实校园安全管理职责,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和校园和谐稳定。下一步,芒棒镇将持续绷紧校园安全弦,加强校园安全监管力度,结合“利剑护蕾”专项行动,充分发挥部门联动作用,常态化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消除安全隐患,为师生们创建干净、清洁、卫生的校园环境。腾冲市专项办供稿)


【简讯】

隆阳区:近日,自“绿美行动”开展以来,隆阳区及下巷街社区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多措并举扎实有序推进绿美社区建设,着力为居民营造舒适的宜居环境。强化党建引领,推动社区多元共治。充分发挥党组织堡垒作用,有效落实党建联建机制,凝聚辖区党员、共驻共建单位等力量,共同参与绿美社区建设,形成党员、居民齐参与的良好局面。强化宣传引导,培育社区绿美文化。依托社区电子屏以及居民微信群,向居民宣传普及绿色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引导居民群众做绿美社区的建设者、推动者、维护者。发动党员群众广泛参与植树栽花等活动,结合小区特色、社区人文气息和居民建议需求,打造“特色鲜明、景观优美、类型丰富、幸福宜居”的美好居住环境。强化阵地建设,共建社区绿美家园。以拐棍巷为重点,充分发挥党员、共驻共建单位力量,开展巷道园林绿化、景观环境建设,助推公共绿地建设,见缝植绿,提升绿地空间的多元性、开放性,提高绿地空间的使用效率,着力打造特色绿美社区。据统计,当天共种植了红叶李、银杏、三角梅、杨梅等树木170余棵;植树活动的开展,不仅让永昌瑞园小区增添了新绿,更传递了绿色发展理念。下一步,我们将在辖区内的空地,尤其是适宜种树的地方,积极发动居民参与,使绿美行动更好地开展下去,从而提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隆阳区专项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