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日记】
且收思想之情 只需克己勤勉
——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驻村第一书记陈磊日记 2024年8月14日 星期三 晴
临近夏至,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已经进入盛夏时节,鸣蝉、阵雨、田间的彩色水稻都映衬着这个生机勃勃的夏日。一年前,刚刚踏上这片土地的我曾决心:且收思乡之情,只需克己勤勉。回首往昔,寒来暑往之间,匆匆已是一年光景。
一年前,带着信任和期许,我来到三家村,从一份基本情况资料开始,慢慢熟悉村情、民情、贫情,入户走访、收入信息采集、控辍保学、调解矛盾纠纷、参加群众会、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卫生整治以及配合开展各项接待、迎检工作,与村“两委”逐渐磨合,当时大家都叫我“陈队”。
一年后,相互之间更加默契,一起入户做工作,一起实地勘踏核实耕地,一起加班录入数据,一起宣传政策、开展安全隐患排查,还有很多很多一起并肩前行的点点滴滴,都会成为我人生经历里面最难忘的回忆,对我的称呼也亲切的变为“阿磊”。
一年来,积极支持三家村村党总支工作,规范化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协助抓好村干部队伍建设;加强支部结对共建,配合派驻单位到村开展联学联建活动;引导致富带头人、回乡创业青年、优秀团员向党组织靠拢,三家村村党总支新发展4名预备党员,2名入党积极分子,1名预备党员转正。
一年来,通过群众会、入户走访重点讲解宣传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健康帮扶、小额信贷等助农惠农政策;夏季聚焦防洪防汛、防范儿童溺水、野生菌中毒;冬季宣传普及护林防火、家庭防火知识、用电安全;组织开展防电信诈骗宣传,现场指导村民安装使用“国家反诈中心”APP,并在每个自然村醒目地段悬挂反诈、防诈横幅;结合自身专业特色,配合派驻单位开展金融知识及金融惠农政策宣讲,重点介绍交通银行普惠及涉农贷款业务。
一年来,落实分片包组制度,持续做好防返贫监测工作,按时入户调研,做好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三类人员”的监测,在综合研判的基础上,村内监测对象消除风险6户25人,无新纳入监测对象;梳理高考后大学录取的学生名单,帮助困难家庭学生申请“滋蕙计划”1名、申请助学贷款1名。
一年来,积极争取派驻单位资金支持4万元,用以提升村民生产生活用水质量,改善饮水工程;利用好派驻单位平台进行宣传,争取派驻单位员工家属捐赠6000元;落实消费帮扶,“以购代捐”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派驻单位采购了价值7755元的农特产品,单位食堂向挂联户采购价值4000元肥猪一头;做好就业帮扶,落实一次性外出务工交通补贴政策,帮助村民提供相关申请资料、填报申请表格,做好补贴政策落实工作,为54人完成申请。
一年来,协助做好“多规合一”村庄规划,聚焦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绿美村庄等重点工作,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宣传,提升群众环保意识,定期帮助特殊户及困难户做好人居环境卫生清理;推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及时发现、化解各类矛盾问题,现场参与调解矛盾纠纷5次。
雄关漫道真如铁,唯有多坐炕头板凳、多吃粗茶淡饭、多聊家长里短,提高站位、强化认识,加强理论学习,认真落实驻村工作五项职责,争取派驻单位的支持,用好派驻单位资源,全身心投入到驻村工作中,带着信任和期许,不移白首心、不坠青云志,甲不离身剑在手,枕戈待旦战犹酣。
(交通银行保山分行供稿)
驻 村 这 一 年
——施甸县仁和镇土官村工作队员蒋红梅日记 2024年8月8日 星期四 晴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不经意间就喜欢上了这个村子——施甸县仁和镇土官村。时光如梭,在施甸县仁和镇土官村驻村已经一年多了,点点滴滴带给我诸多感动、感念和感悟。
——这山这水。在此之前,我从未到过这个村子。这个地方,方言被称作“土瓜村”,但我更喜欢它叫“土官村”,似乎这个名字传承着什么非常的历史文化,似乎这里是土地老爷的专属地盘。这个村子,是仁和镇与由旺镇接壤的村子,整个村庄地貌像一个“井”字,沿施七公路东岸分布着小马桥、土官村、小何家村、李家村、代家凹5个自然村,靠西边是施甸河,靠北边的是高速路入,最东边是山林。这里,依山傍水,交通便利。这里,稻亩之乡,粮食满仓。这里,桑叶田田,蚕宝圆圆。这里,瓜果飘香,鸵鸟安闲。
——这人这情。就是这样的土地,有着582户人家2548口人。就是这样的村里人,面朝黄土,仍将自己一隅天地打扫得宽敞干净,逢人便亲切地嘘寒问暖,洋溢着温暖轻松的热情。这里有认真负责的老支书,总是穿着一身黑衣服,走家串户,她是全村人的“阿云姐”。这里有戴着眼镜工作细致的何支书,总是开着他那被戏称为“村务用车”的小三轮,里里外外忙碌着,他是大家眼里书生一样的“何村长”。这里有多才多艺精通多种乐器的“音乐人”和画画、写字都拿手的“书画家”,在自家美丽的小院自由地弹唱、任意地泼墨,似乎在歌唱家乡幸福的生活、描绘家乡秀美的山山水水。这里有热爱象棋的男人们,每天午后雷打不动的楚河汉界,走马踏卒;这里有爱热闹的妇女们,每天晚饭后在幸福桥聚会唠嗑。这里还有爱劳动的代家凹人,采桑喂蚕忙得不亦乐乎……
还有我珍贵的朋友们,我不知道仅仅一年的时间是否可以言“情”,但确实是对这些善良真诚的朋友们心怀感恩,为我能到这个大家庭感到庆幸。老公常说,是真诚换来了真诚。可是,能遇到愿意倾洒真诚的朋友,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我们一起看早晨七点的朝阳,一起仰望村庄上方的星空,一起开怀大笑,一起倾诉不如意,一起做饭,一起摘果子,一起加班,一起度过了丰富多彩的岁月……我已经知道,这必将是一段真挚难忘的友情,我会珍惜它。
——这些事。这一年,土官村实施了水稻制繁种能力提升项目,在平整的田地间修建了机耕路,修通了宏图水库到田坝的沟渠,高标准农田一片连着一片,耕种和管护都可以实现机械化、规模化和现代化。这一年,水稻玉米和蔬菜水果轮番上阵,每一寸土地都在努力生产,每一只蚕宝宝都在努力长大。在这片土地上,农民变工人,家门口就能实现打工自由。在这片土地上,农民变成了“地主老爷”,定期收着租金。这一年,土官村实现大丰收,我们工作队三人也美美享受了一把拾稻摘果、上山下田的自由和快乐。
这一年,我们随时跟踪关注着每家脱贫户和监测户的生产生活情况,不让每个人掉队。这一年,遍访全村农户,我们工作队三人的称呼都像自家孩子一样被大家亲昵地加上了“阿”字。
这一年,我们利用单位补助的工作队经费清理河道、开展技术培训、给困难学生资助。这一年,我们积极发动党员力量树先锋,实施村庄清洁分片保包、“门前三包”、“厕所革命”, 每个寨子、每条道路变得干净整洁,人们和谐友善。这一年,完成了骨灰堂附属设施的建设和骨灰盒搬迁,文明殡葬改革又推进了一步。这一年,我们用脚步丈量着每一寸土地、用心做着每一件小事大事、用情感化着身边每一个人,我们已然变成了村里的一份子。
——这些怅望。“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积淀多少真情!” 回顾一年多的驻村工作,没有太多出彩亮眼的成绩,更多的是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中坚定信念、收获成长,更多的是感同身受。圈舍里,一落千丈的牛价、起伏不定的猪价,让村民们进退两难。田地间,劳作的多是不会再被聘用年长的老一辈。院宅里,多是老人和上学的孩童相互陪伴。
有时我在想,要是一夜之间牲畜价格回暖平稳,要是家乡多有年轻人创业就业的门路,大家就不用迷惘、不用再奔波流浪。很多时候,我也曾迷惘,曾陷入彷徨、抱怨,被无尽的怀疑所折磨。可是,驻村这条路越走越稳当、越走越开心、越走越懂得平凡中的伟大、越走越能看到梦想的灯塔。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施甸县纪委县监委供稿)
勇闯基层“四关” 争当助村能手
——昌宁县耈街乡阿干村驻村工作队员胡定通日记 2024年8月16日 星期五 晴
2023年12月,我到昌宁县漭水镇明华村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助理,虽然自小长在农村,但是多年外出求学,加之近年来乡村发展迅速,初到明华,我并不适应,其中既有对陌生环境的忐忑,也有对全新工作的迷茫。为此我也时常在深夜难眠时拿起《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试图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下乡之路中得到一些启发,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他的农村工作经验时指出,干好基层工作要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和“思想关”,现在农村的条件早已今非昔比,跳蚤、饮食、劳动早已不再是农村工作的“拦路虎”,但面对全新的基层环境,农村发展将具有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诸多挑战,作为驻村工作队员的我们,仍然需要勇闯新四关—“环境关”“思想关”“学习关”“实践关”,这样才能让我们在“驻村”的同时达到“助村”的效果。
用脚步丈量土地,攻克“环境关”。毕业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来到明华村,首先要做的,就是走出自我“舒适圈”,融入基层“大舞台”,迅速熟悉村情、民情。通过开展入户走访、房屋安全排查、政策宣传等工作,在三个月内我和工作队员一起走遍了全村27个村民小组,走访了全村390多户脱贫户和三类对象家庭,对明华村村情村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步与村干部和村民打成一片。明华村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产业发展薄弱,主要以传统的核桃、蚕桑、茶叶为主,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外出务工,村里急需发展新的产业,让更多年轻人回得来、留得住,这些村情的熟悉为我们后面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面对陌生的农村基层环境,需要我们放下架子、沉下身子、迈开步子,多听多学多问多思考才能尽快融入环境,主动担当作为,攻克“环境关”。
在基层工作中磨砺自己,攻克“思想关”。从机关到基层,需要我们转变思想,要充分认识和领会驻村工作在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要传承弘扬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的精神,坚决克服镀金的思想,自觉理性思考,在思想上真心认可基层,做好在基层吃苦干事的思想准备。从机关“温室”走向基层“冰室”,从后方走向前线,需要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从局外人到局内人、从客人到家人、从公民到公仆等多个身份转变,主动深入一线调查研究,自觉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工作首位,以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思想态度,以务实、求实、扎实的行动作风,将一件又一件的小事干好。
立身以立学为先,攻克“学习关”。“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驻村期间,需要我们始终坚持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两手抓”。一方面,在工作之余系统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和各类政策文件,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积极参加所属党支部的主题学习活动和驻村工作大讲堂,做到持续学、系统学、深入学,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另一方面多向村干部请教,多与身边群众交流,快速熟悉工作内容、积累工作经验。学习村干部在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工作思路与方法,学习如何更好与群众沟通、怎样化解群众之间的矛盾等等,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本领。身处基层,我们更应该不断加强学习,将自己的所学所想转化到实际工作之中,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绝知此事要躬行,攻克“实践关”。为打破明华村传统经济作物单一和效益低的问题,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多次组织种植大户、致富能手、返乡青年等外出考察学习,在结合我村地理环境和劳动力等条件的基础上,最终确定发展芭蕉芋种植循环产业。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领导下,将明华村打造为成为昌宁县芭蕉芋种植示范基地,投资建成芭蕉芋淀粉加工厂一座,明年正式投产后将能带动明华、老厂、联福等村社区农户增收400余万元,下一步还将建设青储饲料加工厂,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户种植收益。此外我们还积极引导明华村发展玉米制种、土黄牛养殖等新型产业,形成了以核桃、蚕桑、茶叶为主,芭蕉芋种植、玉米制种、土黄牛养殖多产业并进的发展格局。2023年,明华村人均收入较2022年相比增长10%以上,真正为老百姓解决经济收入等急难愁盼问题,将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村民。
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以梦为马,方能不负韶华。从明华村到阿干村,变的是工作地点和工作环境,不变的是扎根基层奉献自我的初心使命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担当。虽然面临阿干村更加艰巨的发展任务和更加艰难的发展环境,但我依然保持决心、恒心和信心,将驻村工作继续干好,接续攻克自己的基层“四关”,不断在为民服务中践初心、在为党工作中勇担使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个人力量。
(保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供稿)
发:市级和驻保单位(部门),各县(市、区)联席办(驻村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