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1525525-X/20240829-00002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农业农村局
  • 公开目录
  • 防止返贫监测帮扶
  • 发布日期
  • 2024-08-29
  • 文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定点帮扶信息(第27期)

第 27 期

保山市“挂包帮”“转走访”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

本期要目:

·党建引领 “葡”写文沧发展新篇章

·深耕乡村沃野 绘就美好丰景

·以常学纪 以培知纪 以案明纪 以实守纪

党建引领 “葡”写文沧发展新篇章

近年来,团省委驻昌宁乡大田坝文沧村驻村工作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始终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趟出了一条党建领航、资源整合、利益联结、文化赋能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子。

聚焦党建领航,保持集体经济发展定力 一是支部建在葡萄园,发展有了“主心骨”。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农户+人才培训”的模式,成立了文沧兴隆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合作社党支部的成立实现了党支部对合作社的实质性领导、指导和监督,形成了支部引领谋发展的集体产业发展模式。二是“四支队伍”见成效,发展有了“源动力”。把加强队伍建设作为建强组织切入点,建立帮扶干部、镇挂村工作组、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四支队伍,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激发凝聚干事创业动力。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学技术、学管理,强理论、重实践,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干事创业能力,为建强基层党组织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三是支部议“葡”成机制,发展有了“压舱石”。在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坚持走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发展路径,每月议产业发展成为支部必选“题”。遇到重大问题及时研判分析,多渠道论证,达成共识,形成解决方案,有效应对化解了集体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几次风险挑战。

聚焦资源整合,凝聚集体经济发展合力 一是在内完善帮扶机制。积极向派出单位团省委对接帮扶需求,推动资源下沉,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每年到文沧村调研指导工作不少于2次。每半年组织召开1次定点帮扶工作联席会,工作队每半年向书记班子报告1次驻村帮扶工作开展情况,书记办公会定期研究定点帮扶工作,确保了帮扶工作帮在“实”处,扶在“点”上。二是向下引接优质资源。葡萄产业投产建设初期,挂联单位团省委积极多方协调,获得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扶持资金116万元,有效解决了缺乏启动资金的难题。2023年,与大理宾川阳光玫瑰种植管理专业团队签订了《葡萄技术管理服务合同》,与红河州星普果蔬专业合作社签订了2024季“阳光玫瑰”葡萄购销合同,为葡萄产业发展注入“强心剂”,给合作社员吃上“定心丸”,实现了产管销提质增效。三是向上寻求项目扶持。工作队结合文沧属小湾水电站安置移民区属性,2024年积极向上申报,获县搬迁安置办专项资金209万元、葡萄田改造提升项目资金100万元,共计309万元。对接云天化集团捐赠新型高效化肥45吨,协调专业人员到实地进行种植施肥技术指导,有效降低文沧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投入成本。

聚焦利益联结,激活集体经济发展动力 一是推绑定,确保农户“获利”。以合作社为主体,建立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的三方利益联结机制,社员、村集体、合作社从合作社的经营利润中按股分红。过程中,我们坚持“四个优先”,即:优先吸纳脱贫户入社、优先吸纳脱贫户土地、优先吸纳脱贫户劳力、优先购买脱贫户农家肥等农用物资,通过全过程利益联结,让农户获得“股金+租金+薪金+资金”四笔收入,千方百计让农户“钱袋子”鼓起来。2023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4.2万元,其中合作社分红收入20万元,积极用于道路抢修维护、人居环境提升、兴建烤烟房等村庄改造建设上,第一时间有效解决了影响村民生产生活的问题。二是重培养,用好人才“红利”。今年在工作队努力下,与红河州星普果蔬专业合作社达成培训合作意向,年内工作队出资将组织农户外出开展培训,让工人持“证”上岗,通过培训,有效深化了农户科技意识和投入意识,形成了“头雁”领队,就地务工和出省接单相结合的创收模式,带动合作社社员180户(其中,脱贫户164户)年均增收70余万元。培育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人才“红利”逐步显现。三是抓带动,扩大产业“盈利”。通过葡萄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多渠道增收,充分挖掘文沧河谷水田“一年两产”优势,解决高山旱地作物单一的短板。2024年初,工作队、村“两委”组织部分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学习,引进人参果种植项目,在保证种植一季粮食作物前提下,种植一季人生果,预计每亩农户可创收6000元,村集体土地将获得2万余元地租收益,实现保粮增收两不误,农户集体双获益。

聚焦文化赋能,形成集体经济发展引力 一是讲好文沧故事。工作队积极通过群众会、火塘会、院坝会等方式集中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和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宣讲,以驻村工作队员视角讲述“阳光玫瑰”葡萄种植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真实故事,让更多的群众认可接纳“党组织+合作社”的产业振兴发展模式。二是提升文沧形象。工作队协同村“两委”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建设和美乡村出发,突出宜居宜业治理关键,充分发挥群众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中的主体作用,统筹工作经费5万元重点打造文沧村篾匠寨等人居环境提升示范点,以点带面发挥示范作用,形成“支部带动、党员先动、群众联动、帮扶促动”的良好工作格局,进一步擦亮人居环境“底色”,提升“宜居宜业”软实力,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三是守护文沧“苗圃”。工作队充分发挥共青团思想引领、组织动员、志愿服务优势,积极探索子女父母双侧“一体用力”,情感呵护与物质关爱“双重合力”,家校社“三向聚力”的“123”工作模式,推动文沧村关爱服务儿童工作走深走实走出特色。组织50余名儿童参加“爱心童游”学习实践活动;组织“大手拉小手”爱心结对帮扶活动,帮助实现“微心愿”42个;通过“云青筹”平台,募集善款10万元,开展“广发公益新年温暖计划”;结合全国首个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开展“扬起笑脸·拥抱阳光”心理抚慰活动;拍摄讲述工作队员守护儿童成长的公益宣传片《你是光》。

下一步,我们工作队将继续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有力抓手,按照党建领航、资源整合、利益联结、文化赋能的思路持续做好“阳光玫瑰”葡萄产业,探索实践新方法新路子,积极挖掘整合集体资源,引进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产业,推动集体经济提质增效,谱写文沧绿色发展新篇章。

(昌宁县驻村办供稿)

深耕乡村沃野 绘就美好“丰景”

近年来,腾冲市团田乡后库村驻村工作队、村“两委”齐心协力、精准发力、乘势而上,深耕乡村沃野,写好发展、幸福、治理三篇文章,绘就美好“丰景”。

深耕乡村谋发展,做强高质高效文章。产业兴旺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后库村聚焦高质高效,按照“有什么干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原则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深挖“土”资源,做好“土特产”文章,四风坡合作社从2017年开始销售茶叶、土鸡,经到龙陵象达、腾冲新华等地拜师学艺,再后来探索红米栽种、果脯加工、辣椒酱等多种农特产品销售,逐步形成了以生态茶叶、生态鸡猪养殖为主,特色果脯、红心细软米等特色农产品为辅的产品结构,2023年合作社创收58.4万。二是坚持转型升级,突出创新驱动,有序推进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成立公司事宜,依托“云南垂钓之乡”“手抓鸡之乡”金字招牌,主动探索“手抓鸡”预制菜及伴手礼研发、生产、包装、销售。三是茶叶稳中求进,烤烟逐步壮大,秉持“强基固本再提升”的理念,引导好农户进行生态茶树补植补造,提高生态茶制作比例;做深“以烟稳粮”发展模式,以职业化烟农培育为重点,持续巩固好烤烟主导产业地位。

深耕乡村谋幸福,做好宜居宜业文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人们对家乡的美好向往。聚焦宜居宜业,以最美为标准深化“千万工程”,学习运用其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集中力量办成增进群众幸福感的实事。一是以环境整治为先手棋,构筑美丽建设多跨协同机制,推进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完成400余户卫生厕所改造。通过院坝协商完成六丘田村民小组污水排放治理问题,有序推进垃圾池改扩建,常态化评选人居环境整治“红黑榜”,形成长效机制,改善人居环境。二是鼓励有志青年返乡创业,纳入村级后备力量培养,提发展意见,争取政策支持。三是用活团田乡党委探索出的“7412”模式激活电商直播富农“红色引擎”,建强阵地,聘请专业团队,强化免费培训本土直播人才,直播带货公益助农,助推村集体、群众“双增收”,推动乡村沃土“一片美”变为“处处美”。

深耕乡村谋治理,做实共建共享文章。写好乡村治理文章,促进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聚焦共建共享,坚持引导各治理主体积极参与民主协商,探索乡村治理新方式新途径。一是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不同形式的帮带形式,构建“基层党组织+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农户”的组织形式,促进多元参与主体的合作共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从“要我振兴”到“我要振兴”的转变中提高村民自治能力。二是以普法“小切口”做实基层治理“大文章”,开展好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通过群众会、院坝会、火塘会进行普法宣传、法制教育,提高村民法治素质和法治思维。三是完善村规民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乡村德治新风尚,明确红白喜事操办规格,推崇厚养薄葬,革除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涵养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

(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驻后库村工作队员樊新菊供稿)

以常学纪 以培知纪 以案明纪 以实守纪

自开展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主题教育活动以来,隆阳区辛街乡尖山村驻村工作队积极配合村“两委”,严格遵照组织要求,重点聚焦于内容深度,扎实推进学习进程,确保读懂、悟透,真正做到将《条例》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持续推动尖山村纪律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提高“学”的质量,在真学深学、全面系统上下功夫 尖山村高度重视对《条例》的学习,将其作为提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途径。一是利用党员大会、支部会议、村组干部会议等开展对《条例》,以及党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主题教育;二是给每位村组干部发放《条例》读本,要求全体党员干部集中学习和自行学习相结合,做到原原本本学、认认真真悟;三是通过支部党员微信群定期推送学习链接,帮助党员准确掌握《条例》,让在外的党员能及时参加学习,实现“隔山不隔音、务工不务学”。四是组织党员观看党员警示教育片、警示录、进行党员学习交流,激发党员干部学习动力。利用典型案例进行剖析,让党员干部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抓住“悟”的精髓,在改造思想、提升思维上下功夫 准确掌握“六项纪律”的主旨要义,做到学纪、知纪、明纪、守纪,进一步强化纪律意识、加强自我约束、提高免疫能力,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结合村级工作实际,开展对村组干部廉政谈话、廉政承诺等,进一步筑牢党员干部的思想防线,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确保党的纪律要求在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加大“用”的问效,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为积极推动遵守纪律、执行纪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一是村监委加强对村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各项工作符合纪律要求;二是积极回应村民关切、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三是通过警示教育活动,强化了加强纪律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尖山村将以此为契机,不断推动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为尖山村的和谐稳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市土地收购储备交易中心驻隆阳区尖山村工作队何志供稿)

发:市级和驻保单位(部门),各县(市、区)联席办(驻村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