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三年有起色、五年上台阶、八年争优秀”目标,努力建成教育高质量发展新高地、教育综合改革先行区、面向南亚东南亚优质教育区域中心,全面构建公平而有质量、开放且有活力、适应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有利于人人成长的教育新生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保山实践凝聚智慧和力量,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增强思政引领力,构建立德树人新格局
(一)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常态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增强学生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打造“籽籽情深爱中华”系列精品课程,培育省级品牌项目,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
(二)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学校思政课建设与党的
创新理论武装贯通、思政课润心连通、“大思政”一体化融通和思政课教师成长渠道畅通行动。持续推行“五环思政”育人模式,落实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开展思政课教师“大学习、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落实领导干部进校园开展思政教育。做优建强“张桂梅思政大讲堂保山分课堂”、“开学第一课”,打造具有保山特色的5条“行走的思政课堂”
精品路线、100节精品课,开发校本课程100个,培育一批“善
洲小星”、“海潮少年”、“思奇少年”和“保山诗娃”。
(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补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科学教育短板,开齐课程,上足课时。以身心健康为突破口,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巩固拓展“双减”成果,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深化体教融合,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加强校园足球、排球、篮球等体育运动项目建设。加强近视、肥胖、脊柱弯曲异常等学生常见病预防,有效控制近视率、肥胖率。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定期发布中小学生健康监测报告。开展美育浸润和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建立展演展示机制,打造“艺润永昌”品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监测、干预等机制,加快推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用好“守望云心”心理服务平台,建好用好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加强劳动教育,开发劳动课程,建设实践基地,提升学生动手实践和社会适应能力。完善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过程监测和结果评价体系。到2035年,建成五育融合标杆学校50所。
二、增强人才竞争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一)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
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国家
级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义务教育教学改革、中小学科学教育及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和实验校建设。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完善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建成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实验区,培育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的基础教育评价改革典型经验。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改革,开展学区制、集团化办学质
量监测,构建市、县、校三级督导体系,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二)用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对师德失范行为“零容忍”。优化教师管理和资源配置,加强书记校长、班主任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好校长、好班主任、好老师。健全“三线五级融通式”梯次培养机制,发挥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工作室(坊)的辐射引领作用,培养市级及以上学科领衔专家100名、名校(园)长300名、名班主任500名、骨干教师2000名。建立将校园公开招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教师招聘体系,优化“县管校聘”管理机制,实施“组团式”支援帮扶和银龄教师行动计划。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巩固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成果,强化高中、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保障。建设高技能“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学校普通教师可按规定在校企合作企业兼职取酬,职业学校选聘的兼职教师按照工作协议获取工作报酬。落实尊师惠师政策措施,厚植尊师重教文化,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任务负担,做好教师入职、晋升、荣退等活动,浸润传承教育家精神。加大教师荣誉表彰力度,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集体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创新开展教师宣传工作,推出讴歌优秀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文艺精品,加强教师相关新闻舆论引导和监督,激浊扬清、弘扬正气,让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
(三)推进职业教育与区域协调发展。落实地方政府统筹发展职业教育主体责任,提级管理辖区内中等职业学校。全面实施职教高考,打通“职普”横向融通堵点,办好综合高中。保山职业学院与保山中等专业学校,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与腾冲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分别实行一体化办学。
(四)推进区域高等教育提质发展。支持保山学院建成高水平应用型国门大学,确保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完成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及授权点建设。扶持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保山职业学院、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打造高水平学科及专业,加快产业学院建设。支持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升本”,探索医教融合、院校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市域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岗位渠道,保持并适当增加政策性岗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规模,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三、增强科技支撑力,培育改革创新新动能
(一)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探索完善跨部门统筹机
制,推进教育、产业、科技部门政策共融与资源共享,建立动态评估与反馈机制。统筹相关专项资金支持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建设,实施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培育“沃土计划”。面向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学生实施“脱颖计划”,探索“学校+科技教育场
馆共建”、“大中小学科学教育共同体”、“城乡科学教育联盟”等模式,推进科学教育基地(中心)和科技高中建设。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遴选机制和导师培养机制,因地制宜开展科普科创教育、实训、竞赛活动,扎实推进“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强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的课程开发,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二)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持续改善教育数字化基础支撑环境,加快推进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云南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高黎贡云”平台建设,提升教育治理、教师发展和教育评价的数字化水平。强化数字素养教育,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推进数字化教学改革,探索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提升网络安全管控能力,保障网络和数据信息安全。
(三)强化教育科研引领。建强市、县(市、区)、校(集团)教研机构,建立市、县(市、区)、学区、校(集团)四级教研网络体系,整合高校和省、市级科研机构的科研力量,推行学科全市“大教研”模式。遴选一批实验学校和实验基地,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推进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一体化”建设。探索跨学科、部门和区域联合攻关的科研合作范式,建立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发布制度和转化机制,加大科研成果转化的激励力度,激发队伍活力。
四、增强民生保障力,落实人民满意新任务
(一)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推行“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各学段资源统筹,实行跨学段动态调整和余缺调配。在城镇新增人口、流动人口集中区域,统筹推进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改善薄弱学校(幼儿园)办学条件,加快办好一批条件较优、质量较高、群众满意的“家门口”新优质学校。完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展托幼工作。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建设,构建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二)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城乡共同体建设,组建一批教育联盟。因地制宜推进小班化教学。提升寄宿制学校管理水平,办好一批长期保留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建好“国门学校”。落实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常态化抓好控辍保学。全面实施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计划,促进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关心关爱特殊学生。健全特殊学生关爱服务体系,强化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做好特困学生救助供养,保障基本学习、生活需求。加大对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残疾儿童等群体的保障力度,完善“1+N”教育保障体系,办好一所九年制全寄宿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学校。稳妥推进特殊教育向两端延伸,建成一所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组建“1+5”特殊教育共同体,开展市、县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教室)标准化建设,健全面向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等残疾和孤独症以及其他有特殊需要儿童的特殊教育服务机制,加强普特融合,探索普职教育发展多元化模式,提高“送教上门”工作质量。完善专门教育保障机制,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专门学校,加强对有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学生的教育矫
治和职业技能教育。
五、增强社会协同力,构筑教育发展新生态
(一)推进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落实政府、部门、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的责任,健全完善经费、人员、场地等工作保障,构建部门横向联动,市、县、乡、村、校纵向贯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育的工作体系,推动家校、馆校、医校、警校、企校等多方协作,为学生参与文化学习、体育锻炼、艺术教育、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社会实践、课后服务等提供保障。
(二)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两个只增不减”要求,持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专项调度机制,保障学生公用经费、学生资助等各类教育专项经费。健全和完善县(市、区)学生资助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拨付核查通报机制,提升资金保障水平。
(三)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全面落实重教兴学和尊师惠师的政策、措施,发挥云南省教育基金会保山善洲分会作用,引导规范社会力量捐资助学,积极推介崇文尚教的典型事例,全方位宣传改革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好老师、好班主任、好校长、好学生,营造“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商以助教为善、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生以勤学为贵、家以阅读为范”的良
好氛围。
六、增强辐射影响力,展现保山教育新范式
(一)提高合作交流水平。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开展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建职业教育联盟,推进“鲁班工坊”建设。鼓励有条件的职业学校联合“走出去”企业,开展“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引导职业学校与国(境)外优秀职业教育机构联合开展学术研究、标准研制、师生交流等合作项目,提供高质量的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语言学习、文化交流等服务。依托“腾冲科学家论坛”,建设“校
长之家”、“教师之家”,申报并建成省级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基地。
(二)提升服务发展能力。全面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健全成人学历教育、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发展机制,拓宽终身教育学习空间,建立终身教育数字资源库,建成一站式终身教育数字资源“大超市”。启动保山开放大学建设。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盘活闲置校产,探索“体育+”、“研学+”、“职业教育+”、“老年教育+”模式,支持光伏、康养、旅居等产业发展,全力服务保山经济社会发展。
(三)扩大辐射影响力。聚力打造“保有优教”核心品牌,加快建设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高地,主动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教育改革和重点课题研究,积极参加各类高端教育论坛,精心组织新高考、教育评价、教育科研、教师队伍建设等领域的各类研讨会,分享保山经验,贡献保山智慧,提供保山方案,努力闯出一条具有保山特点、符合保山实际、师生认可度较高的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推进“保有优教”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完善“四级书记抓教育、党政同责办教育”工作机制,持续推进县(市、区)党委书记教育述职和党政领导挂钩联系学校制度,当好“编外校长”。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的建设,落实“让懂教育的人管教育”要求,选优配强教育管理干部和学校领导人员。牢牢掌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将党风政风、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建设作为评价学校领导班子办学治校水平的重要内容,维护教育系统政治安全与和谐稳定。全面落实未成年人保护责任,强化校园安全管理和保障,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充分发挥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作用,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监测评价。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