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龙陵县龙江乡的19080亩高山水稻进入成熟期,田间养殖的120余万吨稻花鱼也到了最佳的捕捞期。从游客体验田间抓鱼,到争相品尝特色美味,稻花鱼市场正以“丰收供给足、体验人气旺”的态势,呈现出产销两旺的热闹景象。

龙江乡的稻花鱼,藏着“稻鱼共生” 的生态智慧。鱼儿以田间杂草、害虫和掉落的稻花为食,排泄物则化作水稻的天然有机肥,形成“稻护鱼、鱼肥稻”的循环闭环。这种模式养出的鱼,鲜味突出、肉质细嫩;种出的稻谷,品质也显著提升,每斤售价比普通稻谷高出 1元以上。

“我们通过种养结合改善了生态环境,不仅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量、降低了成本,稻米质量也上去了。”龙江乡农业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的杨德荣介绍,如今农户收入比单纯种稻谷时增加了50%,生态红利实实在在落在了账本上。

历经多年探索,龙江乡已从过去稻花鱼零星散养,发展成如今1.2万亩的养殖规模,蜕变为 “一水双收” 的生态宝地。越来越多村民在水稻增产的同时,靠稻花鱼多添了一份收入,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我家今年种了10亩水稻,原本能收入2.5万元左右,加入稻鱼共生后,光卖鱼就多赚了2.5万元,总收入能到5万元。”龙陵县龙江乡赧等村村民赵应发笑着算起增收账。

稻田里的鱼,不仅富了农户,更成了龙江乡吸引游客的“流量密码”。每到周末,稻田便热闹起来,挤满了前来体验捉鱼乐趣的游客。农家乐老板康万秋忙得脚不沾地,一边从农户手中收鲜鱼,一边招呼客人:“今年自家养的1000多斤鱼早就卖完了,现在得从其他农户那收,15 元一斤进货,游客下田捉鱼按20元一斤算,加工成菜品就是35元一斤。从国庆到现在,我已经卖了3000多斤鱼,收入差不多10万元。”

在田里捉鱼回来的游客杨梅艳一边展示自己的成果一边意犹未尽地告诉记者:“太过瘾了,不仅可以欣赏万亩稻田美景,还可以下稻田捉鱼, 回来吃的也是自己抓的鱼,价格透明,体验感非常好,真是不虚此行。”

稻花鱼虽鲜,但受季节限制。为了让这份美味与收益“跨季延续”,不少农户盯上了加工环节。在赧等村村民鲁大秀家,一家人正忙着清洗、腌制、晾晒新鲜稻花鱼,制作风味鱼干。“鲜鱼保质期短,做成鱼干能放10个月左右,游客来玩时也方便带回去当伴手礼。”鲁大秀说。

“稻花鱼干跟普通煎鱼、炸鱼味道完全不一样,煎着吃特别香,还方便保存,每次来龙江我都得带几包回去。”游客宝笠元的话,道出了鱼干受欢迎的原因。据介绍,每3斤鲜鱼能制成1斤鱼干,包装好的鱼干售价75元 /斤,折算下来,加工后的价值比鲜鱼提升了近1倍。鲁大秀透露,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四五十斤鱼干,今年预计能卖出1500斤。

从稻田里的生态养殖,到田埂上的文旅体验,再到庭院里的加工增值,龙江稻花鱼正打破“一季一收”的局限,串起一条“一产筑基、二产增值、三产引流”的融合产业链。如今,这片高原土地迸发着双倍价值,推动近万户农户增收,成为当地产业融合、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政策和技术扶持,吸引更多群众参与稻花鱼养殖和加工,还通过举办稻花鱼节、丰收节,扩大品牌知名度。” 龙江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李雪介绍,从国庆节到现在,龙江乡已接待游客 38.6万人次,销售稻花鱼60万斤,带动旅游收入5400万余元,1200余户群众从中受益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