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保山动态

保山所需闵行所能 协同推进打造标杆——沪滇协作之保山重点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掠影

发布日期:2025-07-03 17:40     来源:保山发布      点击量:

今年1月4日,沪滇“16+16”重点产业园区合作共建工作推进会议在昆明举行,宣告上海和云南优势互补、发展互动和市场互联的园区共建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沪滇合作迈入了新的发展领域。沪滇协作共建园区强化产业合作,实现了从脱贫帮扶单向“输血”到产业赋能持续“造血”的转变。

沪滇“16+16”重点产业园区合作共建

“沪滇‘16+16’重点园区合作共建”是2023年底启动的一项产业园区合作项目,旨在通过上海市16个区和云南省16个州(市)深入对接研商、明确工作重点、共建产业园区,推动两地产业合作和经济发展。至 2024 年11月底,云南省16个州(市)和上海市16个区全部完成了协议签署,形成合作共建格局。

保山市与上海市闵行区于2024年9月正式签订了“沪滇‘16+16’重点园区合作共建”协议,具体措施包括用好合资公司与援滇干部力量,推动各项合作机制更好衔接融合;找准园区发展定位,立足两地比较优势,共同编制园区产业规划;借鉴上海经验,加快引进与保山特色产业契合度高、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发挥政策体系对产业体系的支撑作用,优化服务保障,创新合作模式。

“沪滇‘16+16’重点园区合作共建”本身就是创新之举,开展协作更需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此,保山市紧抓机遇、主动作为,出台重点产业协作园区管理办法,协同推动东西部产业协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高位推动,双向赋能。闵行和保山两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园区共建工作,两地主要领导研究部署,建立工作机制,统筹推进。针对共建任务要求,闵行建立以区合作交流办牵总,区经委统筹对接,集中全区优势资源向保山倾斜;保山统筹13个部门(含产业园区)沟通对接,通过定期会议、工作报告、协调联动、联合招商等方式,统筹推进园区共建工作。

全面覆盖,搭建平台。以闵行莘庄工业区和保山产业园共建为主导,外延拓展至腾冲、龙陵、施甸、昌宁4个产业园区,全面落实各项共建工作。共同制订了《关于深化闵保产业园区共建的若干措施》17条,做到合作有章可循。闵行国家级园区以及对口支援的8个街镇,与保山开展全方位和精准化共建协作,形成“两园共建、多园对接”的“1+1+4+N”大联动格局。

创新机制,协同招商。两地共同出资,成立闵保商务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 1000 万元,闵行出资490万元、保山出资510万元,隶属保山国资委二级公司,由市投资促进局托管。双方各遴选4名干部到公司任职挂职。量化清单,先后协同赴上海、青岛、杭州、深圳等地考察企业,实现了揭牌即运行、开业即见效。今年上半年,联合招引上海偿道生物、云乔农业、北京圣阳科技等9家企业落地保山,总投资额达12.7亿元。

在保山东城区,一座现代化的产业园区“筑巢引凤”,一个又一个企业落地定位、重新开局。“沪滇‘16+16’重点园区合作共建”机制持续赋能,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强化政策集成供给,有力推进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建设。

“沪企+滇品”研发在闵行生产在保山

6月20日,保山市党政代表团赴上海市闵行区考察交流,召开协作联席会议,进一步拓展上海消费帮扶保山优质特色农产品消费渠道,共谋产业协作发展新篇。

“2024 年9月,闵行、保山签订园区共建协议以来,我们探索出了‘研发在闵行、生产在保山’的产业协作模式,为沪滇合作树立了示范标杆。”闵保商务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施魁介绍,“上海天合光能、上海偿道生物科技等一批先进制造企业落地保山,‘沪企+滇品’打通了咖啡、石斛等高原特色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通道。”

闵保共建园区加强产业协作,有天然的合作纽带、厚实的合作基础、互补的合作优势,构建起了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沪滇协作格局。

在推动“产业链”协同上着力。依托闵行在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优势,与保山的绿色硅基、高原特色农业、文旅康养等产业深度结合。推动东部优势产业梯度转移,支持企业“总部+基地”布局,打造“上海研发+保山制造”和“东部订单+西部基地”的跨区域产业生态圈。

在强化“创新链”对接上着力。以腾冲科学家论坛为基础,建立科技合作纽带,推动科技企业、创新团队双向流动,共建高能级科创平台,促进“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生产线效益”。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做强做优做大保山的资源型产业,推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在畅通“要素链”循环上着力。梳理“政策包”“需求包”“资源包”,丰富“保山所需,闵行所能”成果,推动闵行资本与保山资源“双向奔赴”。

在拓展“开放链”布局上着力。探索共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跨境产业走廊”,引进一批跨境贸易、跨境电商、跨境物流、落地加工、外贸综合服务等领域的企业,加强交通物流、能源、数字信息等大通道建设。拓展与周边国家的经济、科技、人才、医疗、文化等交流合作,让“保山制造”借船出海,“上海服务”辐射全球。

在优化“服务链”供给上着力。积极学习借鉴上海“一网通办”经验,实行“专员对接、全程代办”,以最大的诚意、最好的环境、最优的服务、最高的效率。全力服务好上海企业,支持企业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推动建成一流项目、标杆工程,实现双赢、多赢、共赢。

山海情深,一头是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前沿保山,一头是中国经济的龙头上海。从麒麟大口茶到小粒咖啡、从企业落地到共建产业园区,相信东西合力、政企合力、园区共建,将带动一批又一批群众受益、一片又一片土地焕发勃勃生机。

“东部研发—西部转化”与“西部基地—东部市场”

今年3月26日,投资保山·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话会暨保山市生物医药产业专题推介会在上海虹桥会议中心举办,90 家生物医药企业应邀参加,17 家上海企业与保山签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投资协议,投资金额达11.7亿元。

这场跨越千里的“双向奔赴”,是闵行保山“沪滇‘16+16’重点园区合作共建”的生动实践。

从“单向帮扶”到“双向赋能”。在国家东西部协作战略的引领下,闵行区正以生物医药产业、优质农产品产业等特色产业为突破口,书写“沪滇‘16+16’重点园区合作共建”的新篇章。保山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闵行区是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承载区,汇聚了国家级科研平台、创新药企和高端制造集群,在生物医药研发、成果转化及国际化布局方面优势显著;保山市则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建成西南地区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拥有滇黄精、滇重楼等道地药材资源,并初步形成“种植—加工—流通”一体化产业链。

从“平台共建”到“链条重构”。依托闵保产业园区共建,闵行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精准对接机制,积极协调生物医药企业,联合保山生物医药专班人员赴企业考察,为保山嫁接资源,搭建平台;保山则用好中药材、天然药物资源禀赋优势,积极做好投资要素保障,吸引企业落地。另一方面,闵行发挥研发技术、资本人才优势,保山聚焦原料种植、初加工环节,形成“东部研发—西部转化”和“西部基地—东部市场”的产业链闭环。比如,嘉保生物科技(保山)有限公司专注于高端生物多糖的研发、制造和应用,通过闵行研发高附加值产品,以满足全球范围内食品、日化和其他工业体系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从“点上开花”到“面上成景”。保山积极建设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引入闵行企业投资建设生物提取、制剂生产线,推动产业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卖技术”转型。保山泽元藻业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从事蛋白核小球藻、裸藻、雨生红球藻等系列微藻大健康产品开发以及微藻固碳技术开发的生物高科技企业,2024年6月被评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4年11月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经过多年研发,泽元藻业已成为在小球藻、裸藻及雨生红球藻等领域通过FDA认证的行业领先企业。

从“产业协作”到“全域联动”。闵保协作的溢出效应持续释放,正在形成多领域协同发展格局。借鉴生物医药产业协作经验,后续两地启动绿色食品加工协作,保山小粒咖啡、石斛等特色农产品将通过闵行电商平台实现“云端出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