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保山动态

难忘大亮山之夜

发布日期:2025-08-25 14:31     来源:保山发布      点击量:

编者按:为了将一个真实的“杨善洲”告诉给世人,《保山日报》周末版从7月19日开始连续选编刊发由当年杨善洲老书记的秘书苏加祥先生和女儿苏承莉共同完成的《两后之说——杨善洲精神启示录》。

从2018年至今,苏加祥父女俩对杨善洲事迹进行了不同层次不同认知角度的重访与追寻,围绕“杨善洲为什么是杨善洲”这一提问,以杨善洲的人生轨迹为全部背景,在一个个鲜活真实的叙事中展现杨善洲关于一个共产党员如何为官为人的至真理念和崇高风范,探寻杨善洲60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为民奉献的动力源泉,为新时代大力学习弘扬杨善洲精神亦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杨善洲在大亮山住过的窝棚。

难忘大亮山之夜

杨善洲有一间“房屋”,在大亮山,建于1988年,是为林场职工住房而建的,他的住屋是其中的一格。此房有两个阶段:1988年11月他上山的时候,全部是叶子棚(当地人叫“窝棚”) 。此类“窝棚”呈三角形,属于群众上山守树,或是收庄稼时临时搭建的避雨之所。1989年2月,由于经常漏雨,除周围的围栏外,上面的树枝更换成了油毛毡。并改建成了周围用柴棍围砌而成的四方形的柴屋。

1998年1月,正是隆冬季节,山上刺骨的寒风吹来,叫人瑟瑟发抖。已是71岁高龄的杨善洲因寻山跌落在一个深箐里,腿骨被跌断。老人住院不到半个月,便请人把他接回山里。职工们责备他:“怎么还没治好就出院?”他回答说:“老了,腿骨一时恢复不了。医院住长了浪费国家的钱财!”他指了指手中的树棍,安慰职工们说:“放心。我又为自己长出了一条腿!”老人拄着树棍,仍坚持在场里上班。从此,大亮山开始“增加”了一个拄着拐杖上班的老人。

作为当年杨善洲身边的秘书,我听说后,决定专程上山去看望他。怕山里住房紧张,当晚我便准备返城。他说:“我这里有专门接待客人的‘宾馆’,你就在这里享受一夜吧!”我疑惑地望了一眼野外,寻思着老人是不是在丛林深处还窝藏着一间高楼大厦?夕阳西下,整个大亮山被黑夜笼罩,不时有夜鸟在周围的丛林里鸣叫着。他把我带进林场职工住的一间四角窝棚里。住房收拾得很整洁,用竹棍镶起的篱笆墙上挂着一件他永远不愿丢弃的蓑衣和一顶竹叶帽;床的对面,有一个火塘,火塘上倒悬着一根树钩,上面挂着一个被烟火熏得黢黑的茶壶。火塘里的柴棍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茶壶里热水沸腾,冒着温暖的热气……职工说:“这就是老人的住房,他把它称作‘宾馆’!”老人对我说:“从小到大,你怕没住过这样的‘宾馆’吧?今晚我就免费陪你住一夜。”深夜,尽管火塘里的热气缭绕着,但睡在床上仍感寒意袭扰,难以入眠。半夜里,棍墙外的裂缝里突然发出窸窸窣窣的响声。我翻身下床,借着火塘亮光一看:好像是一只幼小的母鸡,正拼命地往棍墙里钻。老人还没睡,他说:“别怕,这是一只野鸡”……职工事先介绍说,老人生病之前到山上,发现密林深处有7只刚孵出不久的小野鸡在丛林里到处奔跑,老人怕它们被冻死,就拿回来放在临时搭起的柴圈里放养,待养大后再放进山林里。想不到,还是有一只不时从柴圈里钻出来“看望”老人。我感到惊讶,对老人说:“有一篇当年描述开发北大荒的文章里有这样一句话‘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你这里,估计不几年就变成‘动物世界’了!”

老人情绪有点激动,笑了笑:“不远了!”说完把小野鸡捉住放回原处,又转身从床下扒出一堆洋芋推进火塘里。烧熟后,剥开,摆出一碗用花椒、糊辣子、盐巴拌拢在一起的佐料,对我说:“夜深了,用点夜餐吧。”——那一晚的夜餐,给我留下了有关老人山上野外生活简单而又潇洒的细节画面……

我对老人说:“尽管这一顿夜餐很特别,也很有味道。但山上的环境毕竟艰苦,你又生病,年纪也一大把了,古人说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种精神是可贵的,但你知不知道一切生命都有个承受的极限?当这个‘极限’完成了它最后的使命时,‘花开花落,油尽灯枯’的规则将会时时逼向我们!”老人侧耳听了听外面寒风滚动的林涛声,又抬起柴棍搅了搅火塘里即将熄灭的炭火,整个柴屋里顿时扬起一缕缕闪烁的火星,对我说:“为给后人留下一片森林,我不应该把力气藏在身上浪费掉。岁月确实不饶人——老是老了,但干一天算一天,到干不动的时候,又再说吧……”

我知道,这几句简单的话语,蕴含着老人解放初期入党时向党组织曾经表达过的一个决心有关:“我这辈子,就跟着共产党干了,一直干到脚直眼闭!”想到这里,我心里似有一股抑制不住的热潮在翻涌着……回城后,我在自己的日记里留下了这样一句心底之语:“一只苍老的雄鹰,一个简陋的‘鸟巢’,在这里撒下了使荒凉勃发着生机的种子;一个老人老了,确实是老了,但‘老’并不意味着终结。在他牵挂的背后,或许还有另一种牵挂:我是老了,但别人还没有老——他要在老与少之间,建造起一条传递生命的绿色通道。”

几个烧洋芋、一把糊辣子、几撮花椒面,打发了一顿夜餐——在很多人眼里,老人的日子是简单甚至是寒酸的。从生存理念的角度理解:从简单到简单叫顺其自然;从简单到复杂,叫把控不住的欲望;从复杂到简单,叫抛弃复杂寻求简单。在老人眼里,那顿夜餐正是对这种“简单”的“穿越”,构建出老一代共产党人身无赘物的潇洒。

苏加祥 苏承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