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向艾思奇纪念馆捐赠了4份珍贵的《解放日报》。4份报纸均为艾思奇在抗战关键时期发表过文章的原始报刊,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




1941年10月的《解放日报》上,艾思奇的《主观主义的来源》一文,深刻剖析了主观主义产生的根源,为抗战时期党内思想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艰难时刻,文章犹如一盏明灯,引导党员干部认清主观主义的危害,坚持实事求是,为抗战胜利奠定思想基础。
1942年8月《解放日报·延安版》刊载的《关于唯物论的几段杂记》,则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将高深的哲学理论转化为大众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知识。在抗战文化普及运动中,这篇文章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广大军民的哲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1943年2月的《解放日报》上,《人民的成功》一文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取得的胜利,强调了人民力量的伟大。在抗战进入战略反攻阶段,这篇文章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激发了人民群众投身抗战的热情。
1944年2月的《解放日报》中,《劳动就是整风》一文将劳动与整风运动紧密结合起来,强调了劳动在改造思想和培养作风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抗战后期,这篇文章对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来源: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