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阳
筑牢文明根基 驱动发展新程
近年来,隆阳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三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新的成绩,为隆阳经济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文明培育走深走实。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政治任务。利用隆阳区被列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省级试点”和“云南省文明办重点联系县”的契机,通过“学习强国”平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渠道,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6500余场(次),策划《理耀隆阳》系列理论栏目刊播108期,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思想、理论、情感认同。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强国复兴有我”“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凝聚群众思想共识。指导3个全国文明村镇及部分省市级文明村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廉洁文化纳入村规民约,其中瓦窑镇横山村村规民约入选云南省首届“十佳村规民约”。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先进典型不断涌现,该区4人获评“中国好人”、1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另有8人获评云南省道德模范(含提名奖)、1人获评云岭楷模、6人获评云南好人、4人获评新时代云南好少年。

文明实践亮点纷呈。建成37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全年无休免费开放。2024年1月,隆阳区作为云南省唯一代表赴江西赣州参加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进会。2025年,隆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为云南省2个“光明影院”试点之一,并赴苏州参会。此外,累计组织东河卫士、“百年花街传文明”、保山乡村脱口秀“隆阳有壳子”等文明实践及志愿服务活动21000余场(次),“保山市‘书山学海节’全民阅读活动”获全国“2024图书馆融合发展提名案例”。连续举办三届文明实践项目大赛及交流活动,2024年以来开展“爱在开端”“艾玫妈妈和谐亲子公益项目”等活动15次,惠及515人次,提供个案服务105次。

文明创建惠及民生。始终坚持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把创建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市民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努力让干部群众“得实惠、感受强、更满意”。将殡葬移风易俗与高额彩礼、大操大办、赌博等问题纳入文明村镇测评内容,同步谋划、一体推动,持续开展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倡导科学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扎实推进各级文明单位业务水平、综合业绩、为民服务意识、文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推动家庭文明建设,围绕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积极培育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截至目前,全区已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3个、全国文明单位1个、全国文明家庭1户、全国文明校园5所,精神文明建设覆盖面与影响力持续扩大。
腾冲
夯实文明基石 赋能幸福腾冲
过去5年,腾冲市将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城市发展血脉,聚焦思想引领、文化浸润、实践惠民,全力打造“文明腾冲”品牌,让文明新风拂润极边之城每一个角落。

构建理论传播“大众化”新格局。始终将宣传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创新方式方法,推动科学理论深入人心。以“艾思奇百姓宣讲团”为引领,组建“国门宣讲队”等38支立体化宣讲队伍,运用“火塘会话”“文艺+理论”等鲜活形式,深入机关、边境一线,开展分众化、互动化宣讲12000余场,覆盖60万人次。同时,精心设计“重走远征路”“抗战记忆寻访”等体验式教学课程,让理想信念教育入脑入心,年均开展主题活动1000余场次。

打造道德建设“生活化”新样板。创新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实践,使其生动具体、富有感染力,成为人人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依托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公共文化场馆以及各类教育基地等宣传文化阵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5000余场次。建成18所乡村学校少年宫与“四点半课堂”,完善协同育人体系。健全先进典型选树机制,培育“最美腾冲人”等身边榜样101人,国家级道德模范2人、省级8人等各级典型。优化实践阵地,建成1个中心、5个分中心的多级网络,招募10万余名志愿者,组建520余支文明实践队,打造“童声述红色”等100余个品牌项目,5年累计开展活动40000余场,群众满意度达90.14%。

探索城乡文明“一体化”新路径。坚持城乡融合、以城带乡,整合资源、补齐短板,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向纵深发展。聚焦背街小巷、农贸市场、交通秩序等治理难点问题,打造“智慧城市”管理平台,持续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和城乡创建脉络,让城市更有序、更干净、更宜居。2022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获“优秀”,获中央文明办表扬。在乡村实施“五美一最”工程与环境整治,边境村寨“红旗飘飘”工程成效显著,猴桥村“火塘会议”经验全国推广。目前,腾冲创成各级文明单位及村镇超600个,其中全国文明单位5个、村镇5个。

形成文旅融合“特色化”新优势。深挖文化资源富集优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赋能文旅融合,显特色、强品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建立非遗传承机制,推动皮影、土陶等非遗进景区,开发200余种文创产品,年产值破亿。建成15个非遗工坊,带动2000余人就业。推出“跟着徐霞客游腾冲”等精品线路,举办“高黎贡超级山径赛”等品牌赛事,年均吸引游客超百万。构建三级阅读服务体系,建成2个市级图书馆、221个农家书屋及新型阅读空间,年均开展阅读活动500余场,实现“15分钟文化服务圈”全覆盖,“书香腾冲”成为城市新名片。
施甸
深耕文明沃土 培育时代新风
2021年以来,施甸县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三方面协同发力相互促进,为推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深耕文明培育厚植精神根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等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展100余场主题活动,掀起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热潮。同时,开展家风家教宣讲,推动爱国爱家、相亲相爱的家庭文明新风尚深入人心。目前,全县培育选树国家级道德模范1名、省级6名、中国好人3名、云南好少年2名。“红土地之歌演讲比赛”中,《摘一颗自讨苦吃的星星》获省级决赛三等奖,《传承杨善洲精神唱响奋斗者之歌》获保山市级决赛三等奖。

拓展文明实践激发参与活力。加大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硬件投入,完成10个实践站标准化建设。各实践所、站广泛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学雷锋”志愿服务、关爱留守儿童、倡导文明婚俗等活动,覆盖群众超15万人次,年均开展规定、自选、特色活动74次。持续推进志愿服务品牌化,2022—2025年连续举办四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评选出多个优秀项目,其中《共享“菜园”——安置区留守老人关爱项目》获保山市金奖,“强支书来掌勺”V宣讲项目斩获云南省金奖,2024年100个省级社科普及志愿服务项目中有13个获评优秀。

深化文明创建提升城市品质。施甸将省级文明城市创建纳入“三重工作”,构建起“志愿服务+文明创建”的新模式,实现了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的转变。目前,全县拥有国家级文明村1个、省级11个、市级64个、县级27个,创成率达77.4%。56个文明单位广泛开展文明交通、卫生环保等活动,中小学文明校园实现全覆盖,累计创建各级文明家庭30户。
龙陵
厚植文明底蕴 凝聚奋进力量
5年来,龙陵县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抓手,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努力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全县发展提供精神、智力与思想支撑。

文明培育入脑入心。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中小学“五环同心”大思政育人格局,深化“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系列活动,选树各级“新时代好少年”100人。广泛开展“四德”教育,建立关爱帮扶机制,选树各级道德模范81人、身边好人13人,其中1人荣获全国“最美奋斗者”、1人获评“云岭楷模”。推进移风易俗,各类媒体平台发布相关宣传内容60余期,刊发经验稿件300余篇(次)。全县10个乡镇全面推广“一约四会”机制,弄福村村规民约入选省首届“十佳村规民约”。

文明实践走深走实。构建文明实践“全域阵地”,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分中心6个、基地1个、实践所10个、实践站121个。依托宣讲团和特色宣讲模式开展各类理论宣讲活动超5000余场次,覆盖30余万人次。围绕“我们的节日”等节点开展“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过佳节”等文明实践活动380余场次。把文明实践融入基层重点工作开展各类活动1.1万余场次,惠及120万余人次。举办龙江稻花鱼节、碧寨山歌会等特色节日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文明实践队伍250余支,打造“唱给你听”“兵阿妈”等特色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项目150余个。

文明创建提质增效。建立健全文明城市创建长效常态管理机制,顺利通过2019—2021年创建周期复查测评和2022年年度测评。开展交通秩序整治,启用县城交通技术监控设备80余个。推进城市更新,建成38条城市道路、雨污管网88.4公里,修复10条道路沥青路面,新铺建(修复)人行道2000平方米,县城保洁面积达60万平方米,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新建并规范管理综合农贸市场1个、夜市1个。开设《明锅说事》等专题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创建意义,加强市民宣传引导。目前,全县共创成县级及以上文明村107个、文明乡镇8个,创成率分别达92.24%、80.00%,文明单位65个,中小学文明校园创建率100%、创成55所,文明家庭43户。
昌宁
精培文明家园 激扬奋进风帆
昌宁县抓实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三项任务,打造“理润茶乡”“书润昌宁”“文润昌宁”三大品牌,构建“1233”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体系,助力群众文明素养提升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突出“两个关键”固本。选树各级各类道德典型16人,推进诚信建设,表彰“诚信之星”7人、“诚信群体”12个。通过“家长夜校”“茶小宁”IP等推广文明习惯与移风易俗。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园林县城”等国家级和省级名片,创建绿美社区12个、口袋公园和街头绿地19个,新增绿地64000平方米。实施乡风文明促乡村振兴“十个一”工程,“昌宁县新‘五组一联’治出农村新气象”基层治理模式入选全省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抓实“三项任务”强基。发布市民公约,开展家风活动170余场次,开展“最美昌宁人”“最美家庭”等评选。建立20所乡村学校少年宫,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持续深化“五大创建”活动,省级文明城市复查成绩优异。成功创建各级文明单位79个、文明村镇111个、文明家庭151户、文明校园16个。评选“十星级文明户”18000户,打造乡风文明建设示范点32个。建成1个中心、13个所、124个站,实现县、乡、村三级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培育打造78个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开展各类活动和志愿服务10000余场次,服务群众超50万人次。

打造“三大品牌”提质。组织宣讲团开展宣讲3400余场,覆盖受众超25万人次。举办“昌宁讲堂”23期,制作播出《理润茶乡》等宣讲视频91期。立项并结项社科课题64个,1个入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文集》。建成三级阅读空间145个,评选“书香家庭”211户,昌宁县图书馆获评“国家一级图书馆”。举办非遗活动50余场,推出《跨越》等各类文艺精品100余部。
文字整理:杨 桦 段云姣;供图:市委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