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保山市科普体系建设走笔
漫步于保山市科技馆,从奇妙的光电现象到深邃的宇宙探索,孩子们的好奇心在这里被点亮;走进腾冲科技馆,遥感试验精神展厅中,科学的严谨与家国情怀交织共鸣;而在龙陵的乡村,“微型流动科技馆”正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到田间地头……“十四五”以来,一幅资源下沉、共建共享的科普新画卷在保山徐徐展开。
过去,基层科普资源配置不均、阵地薄弱是全市科普工作的突出短板。为此,保山市科协以构建覆盖市、县、乡三级的科技场馆服务体系为目标,统筹实体场馆、流动设施与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整体跃升。
2023年建成并开放的保山市科技馆,成为这张科普网络的“中枢”。展陈面积达5800平方米,设有11个展区、6个主题馆,展品展具700余件。开馆以来,已开展各类科普活动200余场,接待观众8万余人次,申请中央免费开放补助资金307万元,有效发挥了科普主阵地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科技馆开展科普活动。王海超摄
县域科普能力也同步增强。隆阳、腾冲、龙陵三地科技馆相继建成并免费开放。其中,腾冲科技馆遥感试验精神展厅成为当地科普新名片;龙陵县“乡村微型流动科技馆”试点成效初显,探索出“没有围墙的科技馆”服务模式;一批校园科技馆与户外研学实践基地的建成,进一步拓展了科普服务的广度。
在阵地拓展的同时,保山积极推动科普资源整合与共建共享。市林草局依托市科技馆,建设总投资500余万元、展陈面积700余平方米的高黎贡山宣教馆,已于2025年7月正式开放。腾冲科技馆与气象局、高黎贡山博物馆、火山热海地质公园签订“一馆三片区”合作协议,实现资源互通。各县(区)陆续建成地质、茶文化、历史人文等专题科普展馆,极大丰富了科普内容供给。
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科普场馆32个,展陈总面积8841平方米,创建国家级科普阵地10个、省级科普阵地115个,涵盖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科技小院等多种类型。6辆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等资源持续深入基层,构建起实体与流动互补、固定与巡回结合的现代科技馆服务体系。

在科技馆开展科普活动。王海超摄
依托腾冲科学家论坛,保山进一步拓宽科普交流合作渠道。论坛期间,配合举办澜湄区域科技人文交流等4个分论坛,邀请200余位科学家参与,“科学家讲科普”系列活动应运而生。50余场“航天精神”“美丽化学”保山行、“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汇等活动接连开展,让3万余名青少年与院士、专家面对面交流,在无数年轻人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
从城市到乡村,从固定展馆到流动服务,从单点建设到网络协同,保山正以日益完善的科普阵地体系和充满活力的资源共享机制,稳步构建起“人人参与、处处可学、时时共享”的科普新生态。
段柔汐 杜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