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澜沧江流域的层峦叠嶂间,保山市隆阳区丙麻乡阿贡田村的高山茶园里,云雾缭绕间茶树郁郁葱葱。这里不仅孕育着品质上乘的茶叶,更承载着当地村民的致富梦想。如今,随着阿贡田茶叶初制所的建成投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的落地生根,这片沉寂多年的高山茶园焕发出新活力,让茶香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致富香”。

阿贡田村位于丙麻乡东边22公里处,地处大朝山山麓,茶园海拔约1860米,最高海拔达2383米。灵动的山水与常年弥漫的云雾,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这里年平均气温14℃,年降水量1000毫米,漫射光占比高,能促进茶叶中氨基酸、咖啡碱等物质合成,造就了茶叶“香高、味醇、耐泡”的独特品质。自1944年开始人工种植茶树,80年来,村民们始终秉持传统种茶方式,合理修剪茶树、人工除草,不施用农药化肥,守护着这片茶园的生态底色。目前,全村茶园面积458亩,其中树龄60年以上的有220亩,树龄30年以上的有238亩,每一片茶叶都带着高山云雾的纯净气息。

过去,受限于分散的家庭式生产模式,阿贡田村茶叶产业发展受阻。铁锅炒茶火候全凭手感,人工揉捻力度难以统一,导致茶叶品质波动大、量产能力弱,好茶“藏在深山人未识”。为破解这一难题,推动村集体经济壮大和农民增收,2024年,丙麻乡实施阿贡田茶叶初制所项目,投入105万元衔接资金,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心剂”。

项目建设过程中,当地翻新改建了阿贡田村小学闲置教学楼,同时新建茶叶展销区、品鉴区和电商直播区,还购置了萎凋机、杀青机、揉茶机、烘干机、发酵机等一系列制茶加工设备。如今走进初制所,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井然有序,从茶叶筛选、萎凋,到杀青、揉捻、干燥,每一个环节都有科学参数把控。“过去炒茶全凭经验,火轻了茶叶生涩,火重了又会焦苦;揉捻也靠手工,力道和时长没个准头。”制茶师傅瞿世杰感慨道,“现在有了这些设备,既能精准控温保证茶叶失水均匀,又能通过机械操作提升揉捻效率,还保留了‘轻转重压’的传统技法,守住了茶叶的醇厚回甘。”

产业发展,模式是关键。阿贡田茶叶初制所以党建为引领,创新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实现三方共赢。村党支部主动牵头,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合作社负责统一管理茶园、组织生产加工、对接市场销售;农户则专心做好茶叶种植,不用担心销路问题。
这种模式让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村民李明笑着说:“我家种了4亩茶地,今年通过合作社收购,收入有5000多元,照这个势头,明年收入可能翻一番。”据阿贡田村党支部副书记杨建文介绍,按照今年的产量和销量估算,明年全村预计可产茶叶鲜叶60多吨,实现产值100余万元。

不仅如此,丙麻乡还立足“高山云雾茶”核心资源,规划茶旅融合新业态,将建设观光茶园、制茶体验区,并配套发展农家乐、民宿,推动茶叶产业从单一的种植加工,向多元融合的乡村旅游转型。从守护生态家底筑牢产业根基,到推动工艺革新激活发展动能,再到强化党建引领擘画融合蓝图,丙麻乡正以阿贡田村458亩高山茶园为支点,把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富民兴乡的经济优势,让高山茶香飘出深山,书写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
姜 维 赵丽苹 杨镕滔